知识虽然多,但是底层是相同的。
举一个例子: 我常用的知识分析框架「道法术器」
任何一个应用类的知识,我们都可以通过道法术器去分析,看看其是属于哪一类知识,并把上下层知识串起来。
道是规律,是原理,是趋势。比如「契可尼效应」是一个原理。如果一件事情,我们没有处理,它就会持续占用我们的大脑资源。降低我们的专注。
法是方向,是选择。 职业选择,任务选择。比如我们知道「契可尼效应」以后,我们就会想着把脑子里各种念头都记录下来,以此来聚焦我们的注意力,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术是做事的方法论,提高做事的效率,比如GTD方法论就是一个自我效能管理的一个方法论,是对上面的方法的一个应用方法论。
器是具体工具,可能是某个思想或者方法论的应用。比如OmniFocus是GTD方法论的一个应用APP,类似的APP还有MyLifeOrganize。
我们使用道法术器来分析这个文章的主题问题:
道:关键知识
你并没有必要学完所有知识
知识是无限的,但是我们并不需要学习所有知识。
有些知识我们不感兴趣
有些知识我们不擅长。
有些知识无法创造价值。
取以上的交集,就能把知识限定在一个更小的集合里面。
学习元知识,核心知识
知识虽然多,但是有些知识比其他的知识更重要。有些知识是基础,是核心。
比如学习的方法论,学习的策略,自我管理等等。
比如道法术器的分析方法。
相关的研究关键性知识,比如成甲的<好好学习> <好好思考>
学习的方法论还有很多相关书籍,都可以做一个主题阅读。
这个方法的投入是事半功倍的。
法:学练用造
不要为了阅读而阅读,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过程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在《自学是门艺术》中,李笑来把学习的过程分为“学”、“练”、“用”、“造”,对我启发很大。
1> 学
就是我们传统的学习方法。上课理解了内容,做好笔记。
阅读书籍,理解内容,梳理框架。
这个资料比较多,大家都比较熟悉。
2> 练
就像学习数学,理解例题做好笔记后,还需要去做练习题,加深理解。
如果是观念性的知识,学完以后,多尝试去思考,写写评论感悟,相关知识梳理,思考拓展。
把自己的思考落到纸面上。督促自己思考。
在联系旧知识,身边案例的过程中,拓展理解,建立知识体系。
我现在,一般看完有用的文章,就会主动去写至少200字的评论。分析一下,这个内容给我什么启发,能够用到什么地方。不知道这些知识会有什么影响等等。
3> 用
主动去使用这个知识。比如去知乎查看相关问题,尝试进行解答。
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识别这个知识,并且尝试去应用和解释相关现象。
初步应用这个知识,让它产生价值。
4> 造
制造可变现产品,可以是最小的一篇文章,也可以一个训练营,一套课程等。
这里的关键是用户愿意付费。以此来判断产品是不是有价值。
这里的产品更多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可以变现的那种产品。这一步比较难。
是「用」的升级版本。
我们大部分时候,所说的学习仅仅只是第一环节。后面的「练用造」就做得很糟糕。李笑来把只有「学」的学习过程称为假学习
只有学习的4个环节都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把书里的信息都变成自己知识。
术:搭建知识管理系统
沉淀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的大脑擅长思考,但是不擅长记忆。
因此,帮我们的大脑配备一个拓展硬盘是很必要的。
你可以选择任意笔记软件。完成以下工作。
收藏记录
方便快捷地记录我们的灵感,笔记,收藏文章/图片等。
推荐flomo和cubox。极大帮我提升了效率。
查阅内容
我们记录任何内容,首先是为了备后面查看,使用。所以一个有效快速地实现查询非常有必要。
知识加工
我们的认知是不断深化的,所以需要有一个能够帮助我们对知识进行持续加工的媒介。
这个媒介最好能够帮我们把知识关联可视化。
让我们能够把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经验关联起来。
器:推荐Obsidian
完美实现上面「术」的要求。
还可以自定义插件,极大拓展能力。适配自己需求。
相关内容,可关注我的其他文章,还有导图和关系图等增强插件相关介绍。
正文END
大家好,我是「W阵雨」
聚焦个人成长领域的关键知识,持续输出探索和发现。
请关注我,获取更多成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