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经常是一个人的事情,如果人们一起进行思考,那么结果会怎样?一个人提出某个好想法,另一个人又把这一想法进行补充,思维如同流水般流淌于每个参与者心间,我们不要说服,也不要妥协,将我们的思维假定暂时搁置起来,这就是对话。
论沟通
这个时代,虽然沟通是无比方便的事情,但人与人之间仍然感觉日渐隔阂。人人都说这是个沟通问题,转而学习沟通的技巧。但这种技巧也仅仅止于礼貌,却难以让不同观念的人们达成共识。而要达成共识,前提便是不带任何偏见、无拘无束地互相倾听,而且不试图对对方施加任何影响。这些共识是在他们相互的讨论中得出的结论,而不是某位权威教授他们的。这种方法看似低效却获得了真正上的理解。我们的语言存在缺陷,却又是一种好处,我们理解他人话语中的含义和对方真正表达的意思总是存在着相似点和不同点,在不同点下的讨论获得真正的理解,也往往使得艺术家获得创新。
论对话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古老却又被现代人遗忘,又把这种方法的内涵丰富。作者使用“对话”一词表达他的方法,这次与通常的意思稍有不同。“对话”有下面特色:
- 对话可以在不同数量的人群中进行,即使一个人也可以与自己进行对话。同时又把思维暗喻为一条流淌的意义溪流。得以分享,得以创造。(但人数超过20人更好,这样大家说话时候就不会估计到方方面面,从而继续谈论更为棘手的问题)
- 对话不是辩论。辩论的重点在于击败他人的观点,从而使自己的观点获胜。但这种获胜的观点却不能超越自身,存在一定局限。而在对话之中,追求的是一赢俱赢。人们共同合作,发现自身错误,在集体内部创造性地表达更好的观点。
- 对话不是协商。目前的协商只是一种相互的妥协,各自做出一点让步。虽然这样不是对话,却可以作为对话的起点进行。
- 对话是简单的,是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过程,不要把它当做理论探究或苦思冥想。
思维假定
人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观念或意见,通过老师、父母、读书或者其他途径形成了记忆,当自己的意见受他人质疑,你就会为自己辩护。例如:“从书上得来的知识比生活中得来的更为重要,更为正确。”但这种想法正确么?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反击他人而辩护,而不是为正确辩护。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想法是自己的,但却忽视了自己的思想中大部分是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和自己生活中小圈子内部人影响造成的。将我们人类用国家、民族、社会阶级等等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群体之中存在不为我们所知、又全然不同的基本思维假定和观念。比如说在政治上分为“左翼"和“右翼”。在经济学上也有不同派别的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宗教信仰者和广大的无神论者,有些观念被人难以接受。但这些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常常认为民主的社会就是各持己见的社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如何获得共识?金钱获得权力?政治获得权力?我们需要沟通。
对话如何开展?
对话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让人们围坐成一个圆圈来进行,便于人们面对面进行交流。原则上,对话不需要主持人,但前期可以找一个辅导员来促进对话的进行。人们需要定期地聚会保证对话的一直进行。对话的进行作者有三点建议:
- 对话之初尽量不要提及个人问题,但对话进行的时间够久,人们肯定会对某个人提出的问题加以考虑。但群体对话不在于解决个人私事,而旨在探讨文化层面上的问题。
- 对话不是心理治疗。我们的目的不是治疗某人的心理创伤,尽管长期对话的结果使人获得心理满足感。但小团体毕竟是大社会的微影,在小团体内解决的问题也可以用于解决社会问题上。
- 对话没有固定目的。在对话之中我们都不要去决定做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否则我们就不够自由。我们让自己空荡荡,不会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去做某事,也就是不会为自身代表的群体或利益阶级说话。不去达成结论,也不需顾及说什么或者不说什么。
- 对话最好长期开展,长期开展的对话会逐渐发现对话者本人身上所起的变化,他们的行为将有所改变,这种改变甚至能够在对话结束后继续保持。时间最好在一年或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