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话过分,因为我对你好;你说话过分,那你滚。
如标题所说,这种“对己仁慈,对人严厉”的状况怕是常常见到。
在工作中,互相配合的同事对一件共谋的事发表意见,恰好,你不赞同这么做——那么这个人就是想出风头,是罗里吧嗦,是有病。
如果对另外一件事你有一些建议,不管对方赞同不赞同一味的只管自己表达,对方没有接受你会觉得自己付出真心得不到回报、只有自己在真正关心结果、对方不配合。
发现了吗?
以下文字选自《沟通的艺术》P127
我们评价自己时往往比评价别人更为宽容,并且试图让自己和别人相信我的本意是善良的。我们倾向于用最宽容的条件裁断自己。社会科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自利的偏误(self- serving bias)。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将问题归咎于对方个人的因素,而自己遭遇不幸时,我们就将问题归昝于外在因素。
这种“对己仁慈,对人严厉”的情况在书中被称为“自利偏误”。我们常把自己放在无辜者的角色,把导致问题的原因归结到外部,因此每当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这个人怎么这样?”“为什么我这么倒霉?”
了解了“自利偏误”的概念之后,我们应该明白一件事,在沟通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应该思考的范围再广一些。怎么办呢?可以从三个元素上思考和复盘:我、对方、环境。
1、我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够好,是否可以改进。把关注点放在自己可以做出哪些努力上。
2、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修炼同理心。如果我是他,我这样做可能是出于什么原因?
3、环境因素。当时的环境是怎么样的?是否有影响沟通的客观因素?
比如开篇案例。两人合作一个项目商讨解决方案不畅,是否有我的因素呢?我表达的方式是否可以委婉一些?我是否没有在乎对方的感受?对方的思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领导是否有导向?等等,思考这些远比我们一味抱怨对方要有用的多。
当然,让我们去思考自己可以做出哪些改进,并不是让我们妄自菲薄,好像突然自尊低到尘埃做什么都不对。这是从无知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