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

一本薄薄的中篇小说,很快就看完了。了解这本书是为了追随书童那个傻孩子,看完以后的体会则是,书童的逼格真高。这本书除了第一句“妈妈死了”惊艳到我,其余都让我深深感到荒诞与不解。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像一杯白开水,却居然是诺贝尔奖级别的白开水。当年此书一经面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恐怕要为自己的鉴赏能力惭愧了。

当然,作者刻意将文风与人物性格匹配,成功营造出的正是这种枯燥荒诞的终极感受。也许在1930年附近,这种情绪刚刚蔓延,先驱者引领着学界思潮。而如今,随便打开电视看看法制节目或者生活情感综艺类访谈,到处都充斥着非理性的存在主义。上帝死了,宇宙无序,社会荒诞,法制与人性常常背道而驰,存在先于本质,一切都毫无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是这个社会的局外人,是周围人的局外人,更有甚者是自己的局外人。小说的主人公选择用自己的冷漠不作为展现局外人的状态,可如今社会里,更可怕的是所有的热情参与也无外乎是带着面具的局外人。正所谓热闹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我心灵上为孤独感到惶恐,而思想上并未有所不安。因为看过知乎上一段理性的分析: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完全参与另一个人的生活,现在几点是可以描述的事实,这个电影我有多喜欢是不可描述的感受。因此,随着时间的积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重复的体验,并且与周遭人的同质性越来越低,拥有独此一份的你必然永远没有完全懂你的知己。更何况很多曾经懂你的人也因为世事变迁而走散,带着你们共同的记忆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同一时代尚且如此,三代的代沟更是不可以逾越,而作为渺小的个人,怎能与五千年的社会沉积下的法理伦理有完全相同的认知。

每个人都爱自由,例如我最近就深刻地觉得,在现代一夫一妻制是不必要的法律约束。当然这一判断基于我至今短浅的生命历程与粗鄙的思考认知,放在一百年前可能要浸猪笼,放在时下公众平台上也会被圣母水军骂死,然而本质上这些判断并无对错需要界定。加缪悲愤地说:“《局外人》表明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我认为这是相对以人为本,尊重个体自由的呼吁。当然,作者看的是个体,而任何一个集体都是不能赞赏如此多样的个体意识。所以都不用上升到国家,仅仅在家族或者企业层面上,就需要舍弃个体多样,保证大家都入局。法律或者说规则,因此而产生。

小说里刻画的这个悲剧每时每刻都在个体自由与集体约束之间以不同的形式发生,这大概也是人类社会个人与群体的悖论。如今的我们既无法彻底局内,更不可能完全局外。大多数时候是在做社会的螺丝钉与自己世界里的主宰神之间寻求能接受的平衡点,而且是动态的平衡点,最终目的是使自己舒适地存在下去,活得更好。

最好对于这本书,借用豆瓣里一句书评:看不懂所以跟风打五星,哈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妈妈死了。可能是昨天,我不清楚。”看到开头,想起了《无声告白》的开头,“莉迪亚死了。”同样的手法,描述的却...
    若小素阅读 3,596评论 0 2
  • ——《局外人》 很短的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自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 小说的开篇就将默尔索的冷漠...
    间杞子阅读 2,929评论 0 1
  • 1柿子挑软的捏:关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如果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甚至是一些关乎你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你也不去在乎的话...
    小小蔡脑洞大开阅读 3,928评论 0 1
  • 很多人都说,我们是缺少那种可以在心中坚持的东西,也就是信仰,我们觉得什么都不重要,即使怎么怎么样,那又怎么样。我必...
    云端上的日子阅读 3,505评论 2 2
  •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会碰到不顺眼的人,如果你不学会原谅,就会活得很痛苦,活得很累。 原谅是一种风度,是一种...
    陈冉冉318阅读 85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