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东北,如今的月份(十月下旬)就已开始进入漫长的冬季筹备期,没有南方那般烂漫,慢赏枫叶渐红,细看晨晚日暮的闲适,只有繁忙的准备与对抗严寒的储备。
1.秋菜——白菜萝卜保平安
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景象,穿梭在各个小区街道间的秋菜农机车随处可见,一般以白菜、萝卜、土豆、大葱最为常见,人们大多以几十至几百斤不等进行购买的。
因为天气寒冷人们不愿外出采购,而东北家常菜中常见的食材白菜土豆也是最容易加工,最方便储存的,在寒冷的天气,吃上热气腾腾的白菜炖土豆,是何等的饱腹又暖胃。
白菜每颗约重3斤左右,可以腌制为酸菜,特定温度下制作成冻白菜,日常烹饪等。对于大多数家庭老人小孩几代人共同生活,一日三到四餐大多在家中自己做饭的家庭来说,屯一波秋菜,适当的时候一家老小围坐,吃着东北特色酸菜炖大骨棒,又或者一锅飘香的杀猪菜,一碗酸菜汤入口,解腻又爽口,偶尔吃着清脆的冻白菜蘸酱,简直是冬日里最值得储备的食材。
2.寒衣——十层单不如一层棉
“夏季的衣服大家都可以通过差不多的价格来傍身,面料款式可以不加考究,而冬天则不同了。”
没错,想要抵御来自零下30度的寒冷,不单单是一件样子看起来像大衣的大衣就能做的到的。世界名牌某家禽某国等羽绒服动辄上万,普通老百姓的评价羽绒服也在千元左右,若考虑充绒量、鸭绒、鹅绒填充、绒质等差距则上下浮动不定。
冬日的街道常有身披多件”羽绒服“的老人依旧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最外层的外套因为包裹了太多层的棉衣而系不上拉链,即使如此也依旧不能达到一件像样的羽绒服保暖,有些老人的大衣已经薄如蝉翼,透着阳光,能看到夹层中稀稀散散的几根羽绒,与穿单衣无异。
3.秋裤——时尚圈里的鄙视链
很多年前我北漂时期开始了不管多冷也不穿秋裤被妈妈视作最大的“恶习”的过冬习惯。
在她眼中,我只有人生中的前五年才是我一辈子只要身在东北,过冬时最暖和的几年。
首先要有贴身纯棉的打底衫和打底裤,从小也被大人叫成线衣线裤,后来有秋裤名字,上衣掖在裤子里,打底裤的腰高高的提至肚脐眼上方,卡在胃的上面,这样最怕着凉的肚子就有两层的保暖了,接下来衬裤的脚脖处要用高帮的厚袜子盖住,这样穿棉裤的时候才不会“爬”上去。
打底完成后就是毛衣、棉衣,毛裤、和棉裤依据天气来穿,棉裤是入冬前家长按斤称重,再手工填充,两层面料夹住,用针线固定,再做腰带与连体的肚兜,用背带扣起,最终完成。
二
现在每当我从车库走进电梯的几步路,又或者取快递的几百米被冻到浑身冷透的时候,总能在腰间和胸前感受到妈妈做的背带棉裤传来的暖意。
那种棉花与面料一针一针的固定好贴在身上的感觉,棉花散发出来的暖阳味道,在每个活动瞬间挤压出来的热浪,顺着毛衣的领子溢到面颊、再到头皮,这也是为什么这股柔软而温暖的背带棉裤我只感受到五岁,后来开始上学,愈发爱美,因为被几斤棉花傍身酷似行走的米其林而穿不上漂亮的靴子、裙子而哭泣,也因为在室内时被热到满头大汗而焦躁,便结束了我与我那连体棉花背带棉裤的缘分。
如果现在妈妈能够应允我的撒娇,再为我亲手制作一条这样的背带棉裤该有多好,也许我会跟妈妈协商少放些棉花,或者将我的护肚子背带做成背心,很多种猜想,可如今我都再不能穿上那条手工制作的背带棉裤了。
三
无论冬季多漫长,气温多严寒,早早的储备是为了冬日更便捷的生活,无论食材还是物资的准备,也是为了家人不受风寒之苦,温馨健康的渡过寒冬,静等阳春。
在东北有数不尽的美食,大丰收一锅炖、上面提到过的杀猪菜(酸菜、血肠、五花肉)、铁锅炖等等,一方面解以口腹,而另一方面皆代表着团圆、围坐,用家的温暖、爱的升腾、伴着咕嘟咕嘟的菜肴能抵挡一切。
所有我提到的“菜谱”皆是小时候妈妈顺手拈来的美味,让全家的男女老少大快朵颐,我所提到的薄如蝉翼的“羽绒服”也是我的妈妈冬日里的装备,她总说“多穿几件一样”,可又在给我买真正的羽绒服时候透着精明,会掐出羽绒是否带梗,能掂出充绒量的轻重,每一处袖扣与领口的设计是否会钻风与保暖,她又何尝不懂,她那“十层单怎比得上一层棉”呢?
尾
偶然间收拾旧物,发现妈妈多年前手工缝制的婴儿连体背带棉裤,红红的外衬,淡黄色柔软的内里,用手一抓松软的棉花,腰间的腰带被棉花絮满,胸前的肚兜也是满满的棉花,后腰的两根带子也做好了扣眼,和肚兜上沿的纽扣位置恰好。
我一个人在反锁的收纳间里像偷穿不合体衣服的小孩一样,把双臂钻进棉裤的裤筒里,用脸埋在云彩一样的肚兜里,以那个奇怪的姿势,笑了又哭了,良久又热了,看着窗外忽然纷飞的大雪,我打开窗,雪花飞在窗台边上,我仿佛再也不会畏惧严寒了,因为有妈妈的爱,一直在心底燃烧,不畏风雪,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