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处于一种低迷状态,与身旁人情绪高涨和无所畏惧不同,自己的生活唯独缺少激情和冲动,可谓乏善可陈。我也不清楚这种状态是从什么时间点开始的,它就那么出现了,而且一下子就钻进了我的生活里,活生生一条无赖的水蛭,侵蚀着精神,迫切的与你融为一体。然后它使低迷逐渐变成自卑,在大学的三年生活中,我好像失忆般,雄心壮志消失殆尽,便随手抄起一本“名著”,摆好架势,化为一尊伪文青雕塑,迫使这个形象屹立不倒。
天真的他人主义本以为这层厚厚的外壳如此坚硬,岁月和意志都打不碎它,但是事实证明自己在这条道路上有多么脆弱和痛苦。我向来讨厌两种人,投机取巧之人和表里不一之人,前者违背了道德准则,后者缺失了文化素养。如今我这伪文青却恰好夹杂在两者之间,变成了我所厌恶的“宠儿”。跟伪球迷,伪学霸之类不同,这些人看两场球,吹几次牛就能立马打回原形。伪文青确实得看过一些书,读过一些报,写过一些文,讨论时候总能说得条条是道句句在理,但是却不能深深体味。可悲之处便是在此,用的全是别人剩下的,吃的都是别人嚼烂的。
文学两字在我主观看来具有很严谨的整体性。它不似其他字眼可以拆分来看,好比外语二字,可以说成外国的语言,但文学不可,又能拆成什么,文字的学问?文章的学术?文体的学习?而如今像我这种把文学挂在嘴边的人恰恰止于言表,一下笔便惊慌失措,被剥去了力量一般。有的人确实能写出那种洋洋洒洒几万字的小说,却唯独缺少了一种灵魂的支撑,若是去掉流水对话,能表达的只有寥寥无几的只言片语,把小学英语中“How are you.”“Fine,thanks.”演绎地淋漓尽致。还有一类就是故作深沉之人,文章看似言简意赅,句句精髓,大多出现在朋友圈qq空间中,可多数人看完总会点点头然后放下一句“这TM什么玩意”!我感觉自己在这三种之间轮流变换地不亦乐乎,这种状态一旦开始便会误入歧途。
文学最强烈的要求不是文笔,而是底蕴。今天起了个大早,跟室友外出爬山,登至山顶,他便提议,说我看书比较多,看着这日出东升,山林此起彼伏,溪水潺潺涓流,让我作首诗。我两句“情至深,景不语”就给搪塞过去,心中甚是忐忑,暗说:老子才不会吟诗作赋,这种事你应该交给苏东坡。实则并不是这样,我读文章趋于消闲,草草看过几眼认得便可,像极了高考阅卷。读书中太注重于量而不在乎质,在这阅读的过程中就丧失了文学的积累。文字一旦脱离了底蕴便显得空洞乏味,没有沉淀只得化成空中的粉尘,漂浮不定。
我想爱好文学的人,无论是真文青,还是伪文青,大家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脱离那种无趣且循环往复的生活。有种人的大学生活状态如此简单,起床玩电脑吃饭睡觉,一气呵成,不给生活留下一丝痕迹的机会。我亦不想沉沦于世俗于是去看书去写作。结果到头来,还是变成了文学爱好者中的“世俗”(姑且用文学爱好者自称)。具体来说,就是读书写作再换一本书读这种状态。原本应该穿插其间的重量级阶段,思考,缺失了。认识的朋友中有一位爱好读书至极,我时常借来他的好书观摩,与我的书对比却十足明显,他完全是在揣测每一个句子,侧边都是阅读后的心得,说的颇有道理,令我十分佩服。学生之时,老师时常要求你我写下的读后感便独到于此,读书在于思考,在于品味,好书耐人寻味似一盏清茶,平凡无奇的外表笼罩,小抿之后香气萦绕,一饮而尽却不知其味。
落笔至此以不敢多写,感触太多也招致笑料。很多人写了一点东西就去炫耀去投稿,被人持反对意见便翻脸不认人,认为侮辱了他的文章,对此我甚是不解。我向来不以为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有多么好,有多么希望被人赏光阅读,在此之时,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自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