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读完了《习惯的力量》,当最后决定重新拿起来继续阅读的时候几乎都忘了前面的内容了。但是书中不断强调的是基本的原理,在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切入和举例也是为了说明那个最根本的问题,所以阅读起来很快就能唤醒我曾经的一些印象。尤其是最后10页的《读者实践指南》,浓缩了整本书的精华,确实让人获益匪浅。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一、习惯的原理及应用
习惯就像一个开关,一旦被触发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展行动,似乎并不需要有意识而为之。而且“习惯从来都不会消失,它们已经被嵌入了大脑的结构中”。习惯的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作者不厌其烦地不断说明和举例论证习惯的原理,以便我们可以“知己知彼”地去建立好的习惯和改掉坏的习惯。
而所谓的习惯原理其实也就是一个简单的神经逻辑回路,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习惯回路”,这种回路包含了三部分: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
所以,如果你要了解自己的习惯,想要养成一个好习惯或者改掉一个坏习惯。你首先需要找到回路的各个部分。
其中惯常行为是相对显而易见的,而要找到真正的暗示和奖赏却需要我们的一些用心和努力。所幸科学家们在这两方面给了我们帮助,其中大量的实验表明几乎所有触发我们习惯性的暗示都可以归为以下五大类中的一类:地点,时间,情绪状态,其他人和之前紧挨着的动作。所以当我们想要找到某个习惯的暗示时,我们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入手,每当我们有要做出某种惯常行为的冲动时写下这五个事项,当数据累计到一定的量时,我们就能够比较清晰明了其中的诱发暗示,甚至能搞清楚自己惯常行为所要找寻的奖赏。
通过对习惯回路和各个部分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习惯的力量虽然很强大,但也很脆弱,脆弱到可以被刻意修改、重塑。其中要创造一个习惯我们要“找出一种简单又明显的暗示”、“清楚地说明有哪些奖赏”,似乎只要准确把握了这些要素,我们就能获得魔法般的效果。而要改变一个习惯则可以保持一样的暗示和奖赏,需要做到的是调整或改变惯常行为。
是的,习惯从来都不会消失,也不会被消除,而只能被代替。如果你想要改掉某个习惯,你必须要用新的习惯来代替。但所有的前提必须是你要“相信改变是可能的”。每个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期间会有反复、会有反扑,因此我们若要获取这种“信”的力量以便能坚持下去,我们大多数时候就需要借助宗教信仰或团队的帮助——看来抱团打卡还是有一定科学根据。
二、意志力可以习得,但无法一劳永逸
自律,说到底就是一个意志力的问题。如果说成功的人都有哪些共同点,我想除了努力之外,自律(某方面上的)也算是一个。
我在阅读《学习之道》,或者在更早之前参加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时,其实就已经知道有关意志力的一些科学认知。只是在《习惯的力量》中作者做了更详细和深入的讲解,让我更直观地认识到“意志力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力量,就如同你手臂和大腿中肌肉的力量,用力过猛会感到疲累,肌肉剩余的力量就不足以供给其他活动。”,所以,我们既要经常锻炼我们的意志力,也要学会合理分配我们的意志力。而幸运的是,一旦我们在某方面的意志力得到加强,例如理财、例如运动,那么它就会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们没必要求自己做对每一件事情,也没必要同时开展多项自我改造运动。我们需要“辨别出一些重要的优先因素,并将其变成有力的杠杆”。如果你暂时辨别不了,也没关系,挑一个相对门槛低的,开始行动。一旦你在那件事情上取得一个小成功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推动下一个小成功的出现。意志力也就从一个接一个小成功中得到锻炼和延伸。这一原理某种意义上印证了为什么有些虎爸虎妈的教育会成功,因为当一个孩子从小养成阅读一小时或者长跑的习惯时,TA已经在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并将使其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发挥作用。
当然,意志力的强弱还取决于自我的感觉和认知,这其中包括情绪和自我掌控的感觉。显然,当我们心情愉悦,情绪高涨,而且深感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拥有真正的决策权的时候,我们能获得更强的意志力。
同样,意志力和习惯一样,是可以被培养的,只是都需要我们刻意学习。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生活状态就是我们习惯的呈现。如果你想要改变你的生活状态,提升你的人生通关能力,那么就得从改变你的一些习惯入手。至于具体怎么做,我想,不同的人大抵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或多或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