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非攻击型性格:1避世。这类人不喜欢看着别人眼睛说话,也不喜欢倾听。当别人说话时,他们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想通过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感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获得高高在上的感觉。这种行为最终得到的只是一种虚荣的假象而已。这些远离人群的人看上去纯良无害,实际上他们内心深处充满敌意。2焦虑。焦虑是一种普遍性格,往往持续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让这个人的生活充满苦痛,使他难以与人交往,丧失在社会中生活的信心,以及为整个人类做贡献的能力。当一个人因为独自一人而焦虑时,他会想办法摆脱孤独。同样,当一个人因为社会生活不适而感到焦虑时,他会想办法摆脱社会生活。3懦弱。懦弱的人认为完成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缺乏自信心,行事作风也很不积极。除了消极态度外,还非常谨小慎微,总把自己的生命安全看的非常重要。为了逃避本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会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保护自己的安危上面。4顺从。创造性的工作,对于性格温顺的人来讲是不适合的。这样的人认为按部就班地工作,一切都按规矩和领导的指示办事才能让自己安心。顺从是人类适应社会必备的一种行为,但过分顺从就会失去自我,使自己丧失存在的理由。
有的时候,孩子变得孤僻是因为他的内心极度自卑,并想通过离群的态度赢得他人的关注。
他们之所以要激化民族或阶级之间的矛盾,无非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获得优越感。
回忆以往的生活其实是一种使灵魂享受自由的方式。这种寻求自我心灵自由的方式大多不会对别人造成负面影响。
导致我们没能走在正常的发展道路上的原因并不是我们的经历,决定我们未来方向的是我们队过去的经历的态度评判,是我们的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衡量标准。
教育本身就是不断地帮助别人改正错误。
成为一个适应能力强,能包容别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是正确的选择。
在婚姻关系中,没有谁是领导者,谁是随从者,男女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疏离型情感:1愤怒。这一情绪是对个人欲望的强烈表达:想要拥有权力支配别人,扫除一切障碍,粗暴地达到目的。容易愤怒的人是在倾尽全力去获取地位。这种不顾一切的追求方式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对欲望的沉迷。2悲伤。一般在非常不情愿地失去某样东西或被人抢走某样东西时,因为无法忘却,不能释怀才产生的。这一情感的出现,多半是想弥补自己的软弱和不高兴,同时希望改善自己的境遇。3滥用感情。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情感控制别人的情况比比皆是。儿童也不例外,通过哭闹忧伤来达到自己目的。4厌恶。有这种情感的人处理问题时的态度也是消极轻蔑的。
有些人极易动怒,在他们看来愤怒对于解决问题是非常便利的。渐渐变得敏感,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强。傲慢到必须所有人都不如自己才满意。
人类的情感和情绪是最直接的性格表现。
这种极度热衷于权力追逐的个性,也说明了这类人所拥有的另一个特征——自卑。
一个人将愤怒当成一种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手段时,我们大可不必对这类人太过计较。
酒精是愤怒的助燃剂。
自杀者往往带有两种目的:1是为自己的失败惩罚自己,2是让爱自己的人受伤害,而这些通常都是由于愤怒没能及时发泄造成的。
悲伤与愤怒的作用基本相同,只是在引发情感的刺激程度以及表达方式和态度上存在不同。愤怒的人情绪发泄的对象是别人。悲伤的人情绪是倾向自己的。
悲伤者会从中得到优越感。当悲伤者的泪水与哀泣发挥作用时,他们就成为整个局势的操控者,以高于周围人的姿态评论,批评,指责现有的社会秩序。悲伤者对所处环境诉求得越多,他的指责就越直接,他表现出来的悲伤就越深。于是,悲伤者以此为手段,将自己的责任与压力转嫁给了别人。
综合型情感:1快乐。一个快乐的人通常喜欢与别人相处,分享,玩乐,拥抱,当与其他人一起时会显得特别开心。2同情。同情这一情感强烈地表现出社会感。一个具备同情心的人一般都具有比较好的交际能力,能够和谐地与人相处。这样的人的社会感也比较成熟。3谦虚。
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与他的情绪和思维模式是相吻合的。
人类会将目标细分为各种分目标,并产生与之匹配的行为。但在这些分目标中总有一个目标潜藏于其中,并且始终不变,这便是安全感目标。我们所有的努力无疑都是为了得到安全感。
人类的身体不断被心理要求作出各种行为动作,从而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环境。这一改变称作文化。
5岁的时候,儿童已经基本建立起自己的人格。对这个人来讲,生命的意义,自己的目标,追求目标的方式,情感模式等也都已成型。
用不良习惯表达自己意志的孩子,情绪状态一般都处在紧张之中,他们往往是丧失了被宠爱地位的孩子。
在找出孩子犯错的原因时,父母可以观察一下孩子主要是在哪种情况下犯错,从而抓住这种错误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并帮他改正。
通常情况下,人类大脑的右半球是控制阅读与写作的。
他们的别有用心其实是想在比自己不幸的的人面前获得优越感。人总是从朋友的不幸中得到满足。
孩子自卑并不可怕,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而且,正是因为自卑的存在,人才想方设法地超越自卑,达成优越感目标。
自卑情结:当一个人处在某种情景中面对一个难题时,如果他不做任何尝试就认定自己没能力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种心理便是自卑情结。
没有人强大到能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也没有人已经拥有令自己满意的人生。
优越感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
人类的行为模式就如同演绎自己的诗歌作品一样,隐藏着这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要学会如何解读其中的意义,也就是说,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人生。
优越感是人生奋斗的方向。优越感与生活目标的确定一样,都是人类通过不断地推测与探索得出的结论。个体心理学认为,尽管每个人的优越感内涵都不相同,但获得优越感是人类的最终目标。
有一些教师本身不具备太多的社会感,他们渴望成为教师自是为了统领比自己能力低下的人。此时他们才会有安全感和优越感。而具有高社会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同样高度的位置看待,他们是真正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一群人。
优越感使我们想成为超人。小孩子想成为上帝。哲学家也有一样的渴望。教育家更是如此,想把孩子教育成神。宗教中的修行也同样的目标,通过修炼使自己成神。超人就是相较于神比较缓和的目标理想。包括我想成为拿破仑,我是皇帝等。
要如何帮助这些有着错误优越感目标的人呢?我们知道追求优越感是人类的共性。他们人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努力的方向不对,总是朝向没有意义的那一方。
人的心理之所以会追求优越感,就是为了超越自己的自卑。
青春期并不是洪水猛兽,只是人的一个必经阶段,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父母之所以觉得孩子在这时期有变化,是因为孩子5岁前性格形成的时候,早已埋下伏笔,只不过直到青春期才显现出来。引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从他的早期记忆下手,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帮他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1反叛的个性。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父母此时也会感到自己已经无力管教他们了。2模仿成人。青春期的孩子其实并不知道该如何地处理生活中的难题。他们往往自作聪明,任性妄为,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犯罪的道路。3逃避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不仅身体在成长,心理同样在渐渐成熟。此时,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未来人生所要经历的三大问题。
东方文化压制个性的肆意表达,大家看起来都很正常,没有走向极端放纵,忽略中庸,也不一定就不是比西方个人主义更错误的生活态度。
受宠儿童。他们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社会造成的,生活一直蒙骗了他们。这类儿童习惯了被人夸奖,因为别人的称赞而不断努力,充满勇气。等到环境让他们独立时,他们前进的动力消失了,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退步。
我们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文化,常常过于夸大男性的特点。
不要刺激孩子的身体。不要在不适合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性教育。当孩子开口向我们寻求这方面帮助的时候,再告诉他也不晚。非常关注自己孩子行为的父母,在孩子有这方面困扰的时候马上就会发现。如果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信赖的朋友,就会主动向父母讨教这方面的知识。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应该表现得过于亲密。有条件的话,最好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父母必须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情况。当父母不能完全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和人生目标时,就不知道在哪些方面采取什么方式指导自己的孩子了。
人类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并且每个时期所遇到的转折都有可能重塑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