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到那个结果时,我并没有那么惊讶,毕竟当时只听出了巴洛克时期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和中国音乐《牧童短笛》,听出来是因为我弹过,其他曲子不排除我也弹过的可能性,但这么多年了,记不清了,还是巴赫深入我心。而且这曲子出名,大家也都基本听得出来,其他的一点印象都没有,就那样盲目地听着。我只记得老师放的音乐没有哀伤,都是欢快明朗的,在听完曲子之后,尽管一片茫然,但心情还是变好了许多。就像人们听着巴赫会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会被它吸引和感染,会情不自禁地想要闭上眼细细地听一样,当时的我被各式各样的音乐弄得情绪高涨,尽管,那是一个低谷时期。我庆幸,那些前辈救了我,音乐的魂在耳边绕啊绕,可音乐一结束,没多久,心情又恢复低落了,在那800字里,字字是对音乐的感激,就如同小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于是我写音乐如何治愈我,把文字写得很随意,随意到了我忘了分析它的音乐技巧,节奏和旋律。尽管是门选修课,我也是很认真的,我的过错是忘了那是考试,把试卷当成了泼墨吐槽的草纸,所以即使我写得字字深情,老师也未能被我打动。
但我感谢这六节课,以至于我在读完郎朗的自传后就听到了那首经典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以至于我在看完《肖邦在巴黎》后领略了他的浪漫,为他与乔治桑纠缠刻骨的爱情慨叹,为他与同时代的巴尓扎克、福楼拜、小仲马、李斯特等人的友谊喝彩,为他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而老师拿出他的作品给我们欣赏时,我更是惊叹。我爱莫扎特,他已不可替代,如今我同样爱肖邦,热爱。他的每一曲都那样美,他也绝不允许废曲的出现。
课上,我学到了我应该知道的。我之前听着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觉得巴赫的曲子应该是我一生都不会厌倦的。后来的古典音乐,我恋上莫扎特、贝多芬。浪漫主义音乐,代表当然是肖邦。印象派,我偏爱德彪西。巴扎克音乐有些杂躁,但钢琴天生就有这特点,变成打击乐也是得天独厚。
这么久了,我不知道练琴对我的性格对我的人生会有什么影响,我并没有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拥有高贵的气质,也不够恬静和豁达,但至少我学会了坚持。尽管我也会偷懒。
钢琴启蒙老师范老师一直很看好我,给的也都是鼓励,他们父子俩都挺好的,只是老范老师温和,小范老师严厉。那次和琴伴去他家,她和我一起练琴,弹同一首曲子。那时候她在弹,我在旁边听,觉得她弹得很流畅啊,又没有弹错音,也没有弄错节奏,甚至还很有感情啊,结果竟听到客厅里老师的一阵责骂,“是谁在弹啊,练这么久还弹成这样,还考不考级!”我错愕了,他发起脾气来可真吓人,她好像没弹很差啊……然后老师走过来,看到了她,长叹一声,“我说咧!”然后要换我来弹。在一个发脾气的老师面前弹琴真是吓坏了我!
之后的杨老师挺有趣的,她的老公也姓杨,每次去她家,她的儿子总会扑过来抱抱她,说一句“妈妈,我爱你!”然后我就在一边做呕吐状,她就嘲笑我说我嫉妒……那时候也是蛮傻的,现在觉得还是很温暖的。她儿子很喜欢那首《虫儿飞》,偶尔她会弹,然后小孩就跑出来,跟着唱。这或许就是我所想要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