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标是唐代县名,县治在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黔城镇,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第二次被贬的地方。宋代以后这个地方改名为黔阳县,沿用到解放前。细雨中的古龙标城,自带一种遗世独立的韵味。
王昌龄是从江宁丞任上被贬到这个地方的,理由是“不护细行,贬龙标尉”,意思是王昌龄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得罪人而被贬。也难怪,王昌龄出身太原王家,自视甚高,当个小小的县丞应该是不太满意,在江宁的八年时间里,消极怠工、发发牢骚的事是有的,至于诗文唱和、迎来送往等等更是常见,所以得罪人是难免的。
关于龙标,我更感兴趣的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是天宝七载(748)秋天从江宁溯江而赴贬所,拖拖拉拉走了好几个月才到武陵,老也等不到朝廷的回心转意,才从武陵继续向龙标走。李白当时在扬州一带,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已经是第二年暮春了,天才的李白,用他的才情写出来这首作品,表达对友人的忧虑思念和愿意追随天涯的心意,美好,感人,被后人一唱三叹,永远流传。
然而,后人对这首传颂千年的古诗却充满争议。关于这首诗创作时间和地点的争论姑且不谈,我们只分析诗的内容。
首先,第一句就有两个版本,“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杨花落尽,只是交代时间;扬州花落,既交待时间又交代地点。但是“杨花落尽”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景。
第二句的争议也不断,“五溪”据记载,原指湖南与贵州接壤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五溪地区归属汉朝后,经过不断开拓,到了唐朝,涉及属于“五溪”的溪流有九溪之多,到底确指哪五溪,历代争论不休。
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后两句起了主要作用,堪称名句。
最后一句“随风”一作“随君”,在明朝之前,一般的诗集都是"随君",这显得过于朴实,而清朝诗集中大多数是"随风",让全诗变得更为空灵而又动感,更符合诗仙飘逸的风格。
更大的争论在于“夜郎西”。夜郎,古代有夜郎国,唐代有夜郎县,这里不指夜郎国而指唐代夜郎县是普遍意见,但是具体在哪里有不同说法。有说在今湖南省沅陵县,有说在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有说在今湖南省芷江县。
从地理位置关系上说,关于夜郎的这几种说法都有南辕北辙的问题:沅陵县在它的北边,芷江县、新晃县在它的西边,都不符合诗中“夜郎西”的定位——按照诗中“夜郎西”的说法,龙标、夜郎的位置关系应该是:龙标在西,夜郎在东。
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李白搞错方位了,即便到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要搞清楚黔阳古镇在哪里,也得拿着放大镜趴在地图上找半天,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然而,李白是谪仙人,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们喜爱他,我们不能允许李白出现错误,即便有点什么问题,也一定是我们的理解出现偏差了。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原因在于:我们都把龙标和夜郎当做两个不同的地方了。换言之,都把“夜郎西”理解为“夜郎西边的龙标”了。
而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的:诗中的“龙标”跟“夜郎”是地名的古今差异,指的是同一个地区。当时李白在扬州一带,遥想夜郎那么遥远、那么靠西的地方,王昌龄可要遭罪了。这样理解就豁然开朗。
也许有些较真的朋友会说,现在的教科书就是权威,翻译成“随风直到夜郎以西”几十年了,你这瞎扯。好好好,就顺着您的意思,咱再捋一捋。
这次我是这样给李白洗的:李白的本意就是要把愁心寄到夜郎以西。他当然知道龙标在夜郎东边,可是在他瑰丽无比的想象中,他追随王昌龄远赴天涯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和急促,使得他到了龙标根本刹不住车,一家伙跑到夜郎以西了,够意思吧。所以他诗中说“随风直到”,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说“随风来到”。
我还可以这样给我们无比喜爱的李白洗一洗:作为王昌龄的好朋友,李白要跟他开一个黑色幽默,王昌龄这家伙,卓尔不群,老是得罪人,估计在龙标也呆不长,朝廷中的小人迟早还得把他往西贬。那李白我干脆在夜郎西边等着王昌龄吧,省得再寄一次愁心。
以上纯属遐想,然而命运是个很诡异的东西,李白说他的心跟着王昌龄到了夜郎。几年之后,李白也因为参加永王叛乱被判流放夜郎,你说诡异不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