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房宫赋》与两篇《六国论》之间,我更愿意偏向到《阿房宫赋》,并不是说它是最有道理的一篇,而是因为它结合场景以及当时的案例去进行分析,去进行表述。同时它也告诉了我们一个较为重要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我也非常的认同——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就是我选择它的原因。
文章刚开始,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场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首先就交代了这个事情的北京,以及现在六国的现状,以及秦朝的权利形式的高度集中。同时又在此时,秦朝也成为了我们中国第一个将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同时对各个国家进行的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实施。而在这段后面的文章里都在描写阿房宫的大以及它的美。它占地三百余里,可见在收复六国的秦朝的土地是有多么的广扩。但在其中不免暴露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其。这说明阿房宫之大的都不在同一个纬度层了。同时从根本上说明了表演的种类不同。而这的所有都将体现了秦国统治者骄奢,自大的一种心理,而且文章后面也说道: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为什么?我想也许是因为在阿房宫的建筑上花费的人力物力都超出了预算,同时还使的百姓日益担心,担心税收的增加,担心自己这条贱命真的不能活太长时间。因为阿房宫的任意东西都是能要好几天百姓的生命的。就如: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哎!就是这样的结果又能怎么样呢。
如果说要将六国的被灭、秦的兴衰打一个比喻,我更愿意把它比作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小孩与父母的关系。刚开始六国同时拥护者为周天子,此时也正是一个孩子的幼时阶段,什么都不懂,要跟着大人的脚步一步一步的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这个年龄段该学会的所有东西。同时孩子也是非常听家长话的。后来六国开始出现了战争,谁都想当老大,但也没有谁是服气谁的,因此他们便开始了如此幼稚的一个竞争。我想这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算是到了他的思维方式运动的时候,而这时应该也算是一个青少年了,他开始叛逆了,开始有了他自己的想法。六国的竞争模式越来越大,损失也是越来越大,可最后还是迎来了王者——秦朝。而这时父母用自己的权利以及多方势力打压着孩子的逆反心理。可最后这种暴力胜利了,它无处不在的炫耀着,不断的给这个孩子施加过分的压力。最后这个压力爆发了。同时秦朝也被诛杀了。因此杜牧就给出了一个客观性的评价:你可以替别人感到悲哀,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不去挖掘他们的不足,而作为警钟,那你就等着别人替你悲哀吧。而那个孩子与父母也是如此。
这篇文章不可以说是最有道理的,但他的道理却是我最喜欢的,因此我选择了它,并且接受了这个道理带给我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