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尽管排名最后,却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家庭必备物品。从小生活在高原,早已习惯高原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杯喝茶的豪爽大气。茶在炉火上煮熟,既浓又红艳才觉过瘾。一群朋友围桌而坐,边喝煮熟的黑茶边侃侃而谈,欢声笑语不断,颇有茶馆喝茶的趣味,令人不觉融入其中。
茶馆文化,一开始就透着市井闲谈之气。早在宋元两朝茶坊就已出现了,明清得以推广。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未改造前,就是民间集会中心,经营茶水、商铺、餐饮行业。据说它的前身曾为满清旗兵公共俱乐部,只要进茶馆的人,不论你是戴顶戴的,还是穿粗布大衫的,进得茶馆来便得放下贵贱身份,平起平坐。茶馆不只卖茶,饽饽、小吃、熟食、炒菜、烧酒一应俱全,当然也少不了很便宜的大碗茉莉花茶。
茶馆,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等交流的场所。古城西宁东头的平安袁家村就有这样一个茶馆,靠门右手边上是红砖砌成的灶台,后堂煮茶,由跑堂的将茶水灌满铜壶送到灶台上,再由灶台处的老伙计拉动风箱,用烧红的炭块保温。老伙计是懂风雅闲趣之事的人,而且掌握沏茶技巧。最为有趣的是他乌润如同黑茶般的肤色与铜壶、茶汤融为一体。
进入茶馆,粗实木桌椅漆成乌木色,透着古香。三泡台大盖碗,或是粗陶泥碗,每个都是十五元,茶水不限量,随你喝多少。我与爱人要了两个陶泥碗,多掏俩钱来盘瓜子。待坐定后,跑堂的便招呼其它生意去了。倒不似旧时的茶馆,伙计必须具备“眼力劲儿”,主动去给客人沏茶倒水,不得怠慢任何人。茶馆里正前方搭着一个戏台,上面在唱平弦,台下百姓嗑瓜子聊天打牌,吵吵闹闹声压倒平弦声。邻桌的一家人喝茶打牌,老头子做事极为认真严肃,每把牌结束后都会监督晚辈在纸上记下输赢,一元钱的小牌,打得越发像回事儿。我们就这样听着看着,不觉已过半个时辰。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平视,一切便更觉亲切鲜活。
第二天睁开眼睛,嘴里还似乎留有茶馆黑茶的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