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一个为了爱情牺牲过却又重生的女性。”
*全文3317字,阅读完大约需要5分钟下文仅为个人观点,如有观念差异请左上角x
[一]
年少的米拉是一个聪明又特立独行的女孩,有着和同龄人不一样的思考能力,生活在氛围温和传统的中产白人家庭。而米拉的母亲觉得米拉将来会有出息——嫁得好,成为一个好女人。
多么的讽刺,1977年到2023年间,近五十年过去了多少父母依旧希望自己 的女儿可以嫁地好,成为一个好母亲。随着社会的发展,优秀的女孩子们越来越多,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的父母却依旧保留着“百年遗产”下的思想,单纯的希望你嫁的好,催促着女孩们进入幸福的婚姻和家庭,看似是美好的祝愿实质却给他们套上沉重的枷锁,再也无法全然掌控自己的生命。
>> 怀孕是一次漫长的等待,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明白,彻底失去对自己生命的控制意味着什么。
>> 毕竟,怀孕才只是开始。一旦孕期结束,你才真的完了。孩子生下来,那是你的孩子,而且在你的余生,他都会向你索求。你的余生,你的整个人生就这样在你眼前展开,在那用垫子撑着的大肚子里。从那里看去,仿佛看到一连串奶瓶、尿布、啼哭和喂食的画面。你没有自我,只有等待;没有未来,只有痛苦;没有希望,只有烦累。
>> 从怀孕开始,她的人生就属于另外一个小生命了。
>> 米拉极力不去感知周围的事物。令她痛苦的并不是分娩。生孩子固然痛,但不是非常痛苦。令人痛苦的是这种场景,是冷漠与麻木,是医生与护士的蔑视,是躺在床上将双脚放进马镫形皮带里,让人随时可看到暴露在外的阴部这样的耻辱。她试着离开,找一个心安之处,在那里,这一切丑恶都不存在。她脑海里不断闪过一句话:没有别的出路了。
[二]
那个特立独行的米拉,聪明的米拉,在错误的爱上兰尼后,击垮了她的信仰,那个坚持自己永远不会结婚的米拉被生活狠狠的规训了,在父母的安排下与诺姆相识并结婚了,并在婚后生了两个孩子。
人真的是一个会合理化自己的一切遭遇,无法否定自己的人生。好比房思琪一样,米拉在婚后半年就意识到自己并不爱诺姆,但是却依旧在维系着好妻子的人设,为诺姆的医学生涯扫清障碍,包括自己。放弃学业和爱好,每天的日常就是打扫房间,带娃,为诺姆准时做饭,并在乱七八糟的生活中保持情绪稳定。
这段时间的米拉令人心疼,不再是那个闪闪发光的米拉了,我想如果没有遇到兰尼,米拉是不是会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呢?
>> 当你回望人生的时候,能否指着某个地方(就像地图上的十字路口,或学者在研究莎士比亚时遇到的难题)说:“是这儿!一切就是从这儿开始改变的,就是这个细节把所有的事情联系在了一起!”
米拉也许也知道,就是这里让她的生活从此改变了。
[三]
>> 他们把这些派头带回家,开始把家里的女人看成乡下人,认为她们心胸狭窄、土气寒酸。渐渐地,他们娶的那个与他们原本平等的人变成了仆人,这或许是无法避免的。
作为医生的诺姆在十五年间事业发展越来越好,步入中年的诺姆以工作为由,常常夜不归宿。小说中以诺姆出轨年轻女秘书的情节,这种最常规的方式终结了诺姆和米拉的婚姻。米拉本以为自己并不会在意和一个已经不爱了的人分开,但还是经历了一段崩溃和发疯阶段,但好在最后米拉变回了那个理智的女孩。
>> 她计算着结婚这些年来,她兼任管家、保姆、洗衣工、司机,以及妓女(现在她就是这么觉得的,那一直是最令她痛苦的角色),所应得的报酬是多少,然后把账单交给了诺姆。“钱全都是你的。你以前说过,你就算住旅馆也可以过得很好。你就当十五年来你一直住在旅馆里,所享受的这些服务都是付费的,这就是你应付的报酬。”
现在又有多少男性会意识到家务不是女性理所应当需要承担的工作,如果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做家务的人是不是应该花钱聘请一个呢?虽然受过高等教育的当代年轻男性都是尊重女性的,宠爱伴侣的也有很多,但是那些没有机会接受同等教育的人呢?
>> 她对于打扫的经验就是,越有钱,打扫的任务越重。避免这一任务的唯一方法就是生而为男人,或者花钱雇另一个女人来打扫。
>> 她讨厌每天的这个时候,她讨厌做饭。要是只有她自己,吃一块奶酪三明治就够了。
[四]
离婚后的米拉重新开始进入大学学习,虽然是大龄返校,但是那个年少的米拉在38岁的时候重新复活了,在完成大学学业后进入了哈佛读研,在剑桥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好多有意思的朋友,重启生活的米拉也遇到了一个灵魂伴侣,在读到米拉和本如此美好的爱情,那种心灵相通情感合二为一的完美恋爱真的令人羡慕。但是本终究是一个普通男性,刻在基因深处的需求无法被战胜。已经有两个孩子的米拉,从未想过再经历一次,也许有人会为了爱妥协,但是米拉还是与本分开了。
>> “可以不用马上结婚。但是,以后——我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他轻轻地触碰她的指尖,“而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想和你一个人生孩子。”
>> 虽然是他想要孩子,可孩子还是她的,她要对他负责。他帮不了她太多。他说,他会尽力而为。他真是太诚实了,不会轻易做出太多承诺。
>> 生命太过短暂,太过残酷,令人无法放弃爱情,哪怕拥有爱情就意味着失去其他的一切。
沉重的生育课题摆在每一个女孩子面前,爱和自由都很重要,也许有人为爱妥协,也有人永远把自由放在第一位。不管怎么样选择权都在每个女孩自己手里,谁都无法替你做决定。
[五]
全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瓦尔,永远可以一针见血指出朋友们面临的问题所在,永远把自己放第一位的瓦尔,对于亲密关系的观点非常超前,即使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也非常值得学习。
恋爱中的人们,总是慷慨地把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和精力都交给对方,仿佛在说“我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都给你了,你看我多爱你。”但是真的这样的状态才是爱吗?真的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欲吗?健康的亲密关系难道不应该是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分钟我都会认真对待,体会每一秒的美好。但是没有你陪伴的时间,我也有好好和自己相处,和其他人相处。
>> :“塔德,其实你是我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你一定得明白这一点,我快四十一了,我的人生很复杂。你闯进来,说我们在一起,我同意了,于是你好像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远进入我的生活。你怎么会这么想?你有问过我,是否希望你永远留在我的生活中吗?你就那样闯进来,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你表现得好像我们结婚了似的。”
>> 所以,我们学着去侵占一点儿对方的空间,却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回到自己的空间里来。我们会在交往中学习和谐共处。”
[六]
瓦尔对于孤独的见解刷新了我的认知,孤独真的可怜吗?真的不是社会定义的吗?面对孤独我们要的确实不是陪伴而是友善,志同道合又互相理解的陪伴才最珍贵。
>> 你独处的时候会感到难过,难道不是因为社会告诉你孤独很可悲吗?你希望有个人能明白你心里的每种想法。即便存在这样一个人,他——甚至她,也没法完全做到吧?……只要你有几个好朋友,有不错的工作,就不会觉得孤独了。我认为孤独是爱幻想的人创造出来的,它是某种神秘的浪漫。
>> 因为孤独并非渴望陪伴,而是渴望友善。友善是指人们能看到你的本性,那就意味着他们要有足够的智慧、敏锐和耐心,还意味着他们能接受你,因为我们看不到我们不能接受的东西,我们抹杀它,我们迅速把它塞进装着陈规陋习的盒子里。
>> 每个你新认识并且真正接受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打扰你的灵魂。
[七]
小说的结尾,以瓦尔为营救本不该被捕因社会偏见入狱的黑人女性而壮烈牺牲,非常魔幻但是又非常的瓦尔。而米拉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者,以为早已不再是那个会被丈夫以精神异常送往特殊医院电击的日子翻篇了,但是真相却是社会依旧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 可是,如果你真的相信,某种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存在的情况真的会在十五、二十年间发生巨变,你都不用去管它,那你就太天真了。你觉得幸运,以为自己逃脱了,但你其实仍在地狱
>> 尘归尘,土归土,临了,万物究竟有何意义?她提醒自己,这世上所谓的成就,不过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即便不是如此,也是毫无意义的。一切人类体力和脑力的结晶终将化为尘土。
>> 重点是,如果只有确定的东西是真实的——如莎士比亚所认为的那样,那么就只有死亡才是真实的了,剩下的都是想象,是短暂的、易变的。就连我们的故事也是这样,尽管它们留存得比我们长久。既然除了死亡,一切都是谎言,都是虚构的,那么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死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