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沈旭老师的关于儿童心理需求认知与支持课程,本身今天也轮到我做记录,于是笔记做的蛮多,感触也挺多,接下来我就几点来说说我的收获。
一是关于上午的小组合作分享,分别说说对学生的担心与期待以及对自己的担心与期待。在10分钟分享环节,大致可以将志愿者和未来教育家的分享分为两类,包括还未工作的和已经工作的,其中很明显的分界线是还未工作的准教师们更多的是怀有一腔热血,对学生和教师这个职业有更多的憧憬,而已经工作的教师们像是稍微被磨平了些棱角,除了教学上的一些疑惑与期待,也更愿意去关注个人健康和发展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成长过程,逐渐成长也会逐渐成熟。在我们提问环节,部分人将提问变成了习惯性去评判,海豚老师讲到这个问题,提问不等于评判,而是将解释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觉得更是可以运用到我们以后和孩子的教学和沟通中,提问是为了更加清楚问题的根本,才能抓住本质性的问题所在,那么我们要去解决某一个问题,首先就需要和问题者建立某种关系,从而有理由去了解其中的缘由,然后对症下药制定方法,最终才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是大多数小组在分享时都提到害怕被环境同化,这主要也是看自己的方向是否清楚与坚定,目标是否明确,如果自身意志本就不坚定,那所谓的被同化只是为自己找的台阶。正所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你就会遇到什么样的学生。三是有小组分享到怕不能坚持初心,有心理上的落差。关于这一点,就像海豚老师说的,到基层去,是一定会有落差,因为有太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不如意,就连同事们的一句冷嘲热讽、家长们的一句质问,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最应该做的是摆正看清自己的教育期待,并且从现在就要开始做好准备,准备好你可能会遇见蛮不讲理的家长,冷漠颓废的同事,问题儿童占多数……诸如此类,除了最大限度去改变,都可以适当降低自己的要求,宽容他人也是宽容自己。
最后,教得精彩,也要活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