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被称为管子,颍上(今中国安徽省颍上县)人,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被称为宰相典范。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经鲍叔牙举荐,管仲任齐相,助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
《论语.宪问》中,记录了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记述的是子贡询问孔子:管仲这人不能算仁意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仅不去殉死,还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孔子解释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念他的好呢。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像个野人一样。
孔子还感慨:“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说,齐桓公,多次号令诸侯,并没有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力量。这是仁,这是仁啊。
可以看出,孔子对管仲助齐成就霸业上,评价还是很高的。
那么,管仲相齐都推行了哪些仁政呢?
首先,最值得一提的是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口号。
平王东迁“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就一天天减弱,诸侯国与国之间征战连连,一些诸侯国还都想揩周王室的油。
管仲见齐桓公雄才大略,有争霸诸侯之意,便提出了"尊勤君王,攘斥外夷”的外交口号,从此号令诸侯。
“尊王攘夷”极大地巩固了周王室的威信,维护了尊卑有序的周朝礼法,扭转了王权削弱的状况。
这和孔子向齐景公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一致。
其次,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桓公带兵替燕国伐山戎,战后燕庄公与齐桓公送别。
可能二人太过留恋,燕庄公一个不留神送出了国土,踏进了齐境。周礼规定“国君不能送出国土”。于是,管仲建议桓公把庄王所跨齐国土地,划分给燕国,维护周礼。这也是儒家“仁”的思想。
期间,在管仲相齐40年,分别向邢、卫、燕等国提供了大量无私援助,还帮一些小国抵御了外族侵略,这也符合儒家的“义”思想。
另外,管仲早年与鲍叔牙做生意,每每赚了钱,都要多分些。原因是家里穷,需要赡养老人。这也和儒家“孝”的思想相符。
但是,这位推行“忠、礼、仁、义、孝”思想的管仲,却最终没能成为“儒家”代表,而被称为“法家”先驱。
儒家崇尚“仁道”、“入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法家认为“礼乐文化”、“仁人修养”都是浪费时间,于国无用。
纵观管仲的施政方针,并没有看出他反礼乐、德治。虽说提倡改革,“寓兵于农”,推行保甲制,但这与宗法制并不矛盾,在今后“独尊儒术”的朝代里,也一直沿用保甲制,这不是法家特产。
我想,之所以不将管仲纳为“儒家”代表,无非是孔子对其的成见。孔子曾说:“管仲之器小哉!”、“有三归,官事不摄”。意思是说,管仲气量太小,政事不干,还娶了好几个老婆。
孟子也不待见管仲。《孟子.公孙丑》中记载:有人问曾西,你和管仲哪个有德行?曾西很生气:你怎么把我和管仲相比?
然后,孟子接着说,曾西都不愿意和管仲比,我会和管仲相比吗?言语中流露出对管仲的诸多不屑。
孟子曾言:“ 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儒家思想传承的一致性。
的确,管仲爱美女,以及他提倡官妓,着实为其人品大打折扣。一旦被孔孟二圣定了性的人,儒家后人说什么也不会再接受他了。
也罢,既然“儒家”不能接受管仲,那就“法家”吧,也算实至名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