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挑战》在挑战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教养,既是父母的责任与义务,更是一场挑战。

为人父母的挑战,始于对自身爱的审视:这份爱究竟是无私,还是无知?

鼓励之于孩子,就像水对于植物,是教养中最滋养的力量。孩子需要父母有意识、刻意且持续的鼓励,才能发展出自信、社会兴趣、自力更生的能力,以及适应生活所需的各种技能。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要成为“合格的教养者”。父母的自我教育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学习、终身成长,疗愈并持续改善,才能真正胜任这一角色。

许多教养困境,本质上是成人对“掌控权”的执念,总是担心失去对孩子的掌控。但教养本是社会生活的实践场。处理亲子关系的智慧,应该像处理其他所有人际关系一样,建立在尊重与合作的基础上。

如果我们预设了孩子是鲁莽、愚笨、尚未开化的低等生物,便会用贿赂和威胁的方法驯服孩子。但事实是,只要有自我管理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管理好自己。

很多父母已经开始尝试给孩子自由和表达空间。但是,他们并没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习得培育孩子自由精神的有效方法,容易将自由与放纵、无规矩混为一谈。教养的诸多困难,常源于父母使用的方法与当下社会生活基本需求的脱节。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永远不会成为我们心目中完美无瑕的样子,但我们总能成为更好的父母。正如那句老话,“成为父母容易,做父母难。”

身处困境时,人们总爱找借口:归咎于经济状况、孩子的性格,或指责伴侣、长辈,却很少反思自身。然而,若不彻底理解问题的根源,就很难有明智的行动。只有在认清并摒弃过去的错误做法与不当态度之后,明确不该做什么,才能更好地决定该做什么。

父母之爱的本质,应该是支持、理解与无私的奉献。如果父母之间存在分歧,却将各自的欲望和期待强加于孩子,让孩子成为父母之争的棋子,最终只会让父母双方都失望。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的目标和雄心,完全有别于父母的期待。

过高的期待,往往让父母对孩子提出超出其承受力的要求。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应该教他适应有秩序的生存模式,学会按照社会规则思考行动,培养对环境的适应力与社会责任感。

我们总期待孩子十全十美,却很少审视自己能否成为孩子的榜样。有人认为对孩子要求多,总能得到一部分,这其实是个谬论。这样的想法只会让孩子习惯于忽视父母的所有要求。最不可取的是双重标准,因为孩子最终只会成长为和父母相似的人。

亲子间的摩擦,看似是性格或观点不合,深层原因多是权力的争夺。

父母想从孩子那里寻求自尊,看似顺理成章,但事实恰恰相反。孩子在与长辈的较量中往往更胜一筹,因为孩子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在选择战术时毫不留情。孩子往往比成人更敏捷、更机智、更有创造力。他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潜在能力。

我们之所以还在用那些早已被证明无效的管教措施,无非是这些措施可以帮我们维持对孩子的控制,但我们却忘记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原则是合作。

有些父母在追求优越感的同时,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必须完美。父母习惯性地贬低孩子,实则是在不自觉地突显自己的高人一等。

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妈妈带着16岁、有焦虑症状的女儿咨询,她抱怨女儿邋遢、不做家务,妈妈必须反复催促。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儿,从来没有人教过她承担责任。女孩说,妈妈总是在她准备做事前不断催促、告诫、强加任务,同时却又以“你做不好”为由阻挠她动手。当咨询师告诉妈妈,治疗的关键是让女孩承担自己邋遢的后果时,妈妈崩溃了。

妈妈觉得老公和孩子没有她也能过得很好。女儿的“笨拙”是妈妈唯一可以证明自己有价值的“救命稻草”。一旦女儿学会了自立,就意味着妈妈彻底无用和多余了。妈妈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父母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往往会催生错误的教养方式:过度焦虑、要求过高、贬低孩子,甚至体罚、责骂、威胁等。在遇到问题时又会优柔寡断。

讽刺的是,孩子对父母的了解,往往比父母对孩子的了解要多。通常情况下,孩子操纵父母的能力也远超过父母影响孩子的能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