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县木杉教学点 徐萍
我是来自息烽县木杉小学的一名普通乡村教师,1995年毕业于安顺地区师范学校,在乡村学校工作了24年。在目前任教的木杉小学,已经驻扎了16年。在过去的13年里,我一直是这所乡村学校的负责人。木杉小学是一所村级教学点,占地3200平方米,在职教师5人,在校学生127人(其中学前班37人),留守儿童占44%,是一所名符其实的留守学校。
俗话说:“一个好老师,就有一个好班级,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在木杉小学担任学校负责人13年,我自己觉得,我算不上是一个好校长,但是一直努力把木杉小学办成一所好学校,这是我这一生唯一要做的一件事情。为了把这一件事情做好,着力改善学校办学的硬件条件,集合多方社会力量办学,这些年我一直走在公益赞助办学的路上,公益助学物资折合人民币百万余元。无论从学生课桌椅更换,教室里的电灯安装,墙壁磁粉的粉刷,门窗玻璃的更换,学生电脑室的建立,课外图书的添置等。一边着力改善硬件条件同时,一边努力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积极的探索丰富学生课堂生活和课余生活的方法,一直都在想尽办法的去让我的学校越来越好。
我是一个很纯粹的人,想问题也是十分的简单,我只想把最好的一切都带给我的学生。正是因为这样的信念,这些年,我总算是把一所破旧不堪的、濒临倒闭的乡村学校,慢慢的办成了一所在全国乡村教育平台上知名的“新”学校。到底这个“新”学校是什么样的呢?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科技活动有新意
为了让乡村学校的孩子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通过公益申请一些科技制作的小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科技的神奇。还让学生收集一些废弃物品,制作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学习生,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给学生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我校学生在2017年和2018年参加全国科普大赛,都获得优秀奖。四年级陈佳佳同学在2018年科普大会上,作为学生代表在北京新闻大厦发言。不仅通过科技活动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还让山里娃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
陈佳佳兄妹俩属于比较特殊的留守儿童,一般留守儿童都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兄妹俩都没有,而且还是一个重组家庭。兄妹俩在两年前一个读二年级、一个读四年级,就独自留守在家,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生活除了土豆还是土豆,兄妹两骨瘦如柴,由于年纪小,无法打理自己的个人卫生,满身长满了虱子,头皮经常挠得鲜血直流。我也多次劝说其父亲,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和其父亲的交谈中了解到家庭的许多无赖。最后我只好把兄妹俩带在身边,一带已经是第三个年头,我作为一个乡村教师,生活也是捉襟见肘,但是看到兄妹俩能健康成长,心里也倍感幸福!
二、留守儿童暑期陪伴活动的新尝试
近十年的时间里,在校学生人数都在100—150人左右,然而留守儿童的占比几乎都50%。留守儿童的最大问题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自由、散漫是留守儿童的最大特性。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对于留守儿童,除了正常教学时间要倾注更多的心血外,最让我放心不下的是暑假安全。在农村河沟、池塘比较多,学生容易三五成群结伴洗澡,溺水事件时有发生。在家庭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如何筑劳学校安全防线,这是摆在学校管理者的面前的一道难题。于是,就用最原始的办法,每到暑假我就把留守的学生全部召集到学校进行监管,给他们辅导作业,陪他们一起看课外书,闲暇时还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时间长了,大部分不愿意来学校,甚至见到老师就躲,因为这样的生活太单调了。当学生对老师无私的付出“不领情”的时候,我陷入了困境。不能因为学校单调的暑期生活无法吸引学生,就“放虎归山”,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都需要呵护。一直秉承着:“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2012年终于找到一条出路,把在校大学生请进校园,进行暑期支教活动,这种方式也给我的暑期松了绑,我不用再给学生作业辅导,暑期时间玩起艺术培训和科技小制作等活动,这种方式恰好弥补了我校缺音体美师资的空白。到目前为止,走进我校暑期留守儿童之家支教活动的在校大学生有:贵州师范大学、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南京财经大学、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还和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签订了长期艺术支教活动协议。有了暑期留守儿童活动之家,乡村的孩子真正接触到音体美等课程,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又为留守儿童筑牢了暑假安全防线。这种新的尝试,成为我校的亮点工程和人文关怀工程,暑期留守儿童陪伴活动2018年在全县推广。
三、互联网教育的新变革
虽然暑期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8年,让我校的孩子接触到音体美课程。但是暑期艺术教育支教的间隔时间较长,可谓是一年等一回,一年一次的暑假结束,又要等到第二年暑假才能再次上音体美课程,课程间隔的时间太长,可以说是严重断层,新的问题又困扰在我的心头。一直盼着学校能有专职的音体美教师,乡村学校教师下不来,留不住是乡村学校的痛点。于是,又想到找长期公益支教的老师,为止找过“为中国而教”“好友营支教”公益组织,虽然都以无果而终,但是一直没有放弃停止寻找的脚步,终于在2017年12月份遇见上海沪江互加计划。2017年寒假一个人待在大山深处的校园,安装网络,修理老化设备,在大雪纷飞、吃菜都靠村民救济的情况下,完成了迎接互联网+教育的准备,最后的年夜饭都是在办公室完成。
2018年新学期,通过一根网线,把全国各地的名师“请进”大山深处的木杉小学。一个摄像头,学生就和网络名师面对面的交流。山村学校第一次真正开足开齐音体美课程,学生的绘画作品,贴满教室墙壁,校园的歌声飘出围墙外,学生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大山的清晨,除了鸟叫声,就是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每天清晨,孩子们用诗歌唤醒黎明。互联网+教育走进山村学校,学校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半路躲学、装病在家不上学的现象自然消失。本来是10:00才上课的山村学校,学生在8:00左右就几乎到齐,离学校较远的同学,很多时候天还没有大亮就要出发,就是为了赶来参加互加计划晨读课程。
木杉教学点互联网+教育,带动贵州乡村学校的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乡村学校有:贵阳市“三县一市”,黔东南地区的三都县、岑巩县,毕节地区赫章县、七星关区,这些地区乡村学校,利用互联网教育补齐乡村音体美师资不足的短板,开足开齐课时,真正让乡村学校的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互联网+教育补齐木杉小学师资不足的新模式在贵阳市推广,让乡村教育实现弯道超车,给贵阳市的乡村教育发展带来一次新的变革。
4、 “云上贵州”线上培训的新涉足
由于互联网+教育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在木杉教学点点燃,参与地区和参与学校越来越多,老师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作为贵州地区互联网+教育先行者,来自四面八方的大量咨询信息我实在没办法一一解答。于是,就想到通过网络培训的方式,对老师进行互联网+教育课前、课中、课后的培训,便有了“云上贵州”网络培训平台。2019年3月21日乡村教育版的“云上贵州”在木杉教学点诞生,每周一次采取“分享+培训”的方式,给乡村学校的老师开通一条掌握新兴技术的便捷通道。云上贵州累计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不仅给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培训资金,还乡村教师创设了一个足不出户,时时可学,处处可学机会。这种反复培训的方式,老师熟练的掌握互联网课程基本核心技术和互联网课程的基本要领。互联网+教育从木杉教学点出发,带动周边县市参与学校173所,1743个班级加入互加计划,1685名教师参与助学工作,受益学生50237人。通过借鉴互联网+教育的可能性和时效性,我创设“云上贵州网络英语公益平台”,2019年秋季学期将由云上贵州英语团队的老师,通过网络把英语课程送到偏远没有英语教师的乡村学校,让偏远的乡村学校不仅可以通过互加计划补齐音体美师资不足的短板,还可以通过云上贵州网络英语公益平台开启英语课程,让乡村学校的孩子和全国各地的学生站在统一起跑线。
24载教育生涯,一直扎根乡村一线教育,工作环境的艰苦,生活的挫折,个人的机遇,从来没有让我放下办好一所乡村小学的信念,我也从来没有放弃探索和教育创新。一路上披荆斩棘,不断的去挑战自己的不可能,积极拥抱互联网等一切新时代的新事物,做到与时代同行,给学生一个公平教育的机会。正是因为这样的努力,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关心乡村教育的朋友,也正是因为这些朋友的帮助,我才能被更多的人知道,从而去影响更多的人。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有萤火虫一样的一点点的光芒,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更多的人都愿意去发光发热,星火总会燎原,乡村教育会有更好的明天。
最后我以一首《何为芳华?》结束今天的分享:
何为芳华?
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不是躺在床上睡到自然醒;
也不是坐在家里无所事事;
更不是走在街上随意购物;
而是,
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
回头有一路的故事,
低头有坚定的脚步,
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这便是芳华!
这也是一个乡村教师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