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
这是一个亘古难题,不同时代,对教育的定义是不一样。
有专家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
很多家长看到这句话后,就把教育放在了家庭战略的首位,唯恐在教育孩子方面,让自己输了,孩子输了,家庭输了,未来输了......
暂停我们的灾难化思想吧,就想问一句,教育孩子,怎么样才算成功呢?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视频中的范家小学给了一个思考方向。
范家小学,位于四川广元市范家村,全校师生共80多人,学生一半来自城市,校长名叫张平原。这所学校在网上广有名气,他有着鲜明的教育理念:育人第一,成绩第二;尊重天性,保障玩耍;宽松自主,激发内驱;环境友好,敢于担当。
在这里,教育把人放在首位,认为人的需求才是教育努力的方向。适合人的生存与生活需要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玩耍是本能,是天性,玩耍是有价值的。牛顿当年在苹果树下,我们宁肯相信他是在那里发呆休息,也不会相信他是在那里认真做研究。
张校长说,要给孩子学习的自主权,这是一种多么大胆的操作。现在的老师父母就喜欢担心这担心那,担心孩子解决不好自己的事。你看现在的高中乃至于大学教育,人越长越大,反而笼子越来越多,出生社会后,大家集体感慨现在的孩子不行,可大家反思过孩子的教育过程没有?父母、老师、社会给予了孩子多少自主的空间。如果把人生比作海中航船,与其别人掌舵,还不如把舵交给孩子自己掌握,进步是能力,错误是成长。所以范家小学的早晚自习,学生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一个学校自由的氛围,不决定于孩子对自由的渴望本身,而是决定于领导勇气的大小。范家小学张校长就是一个有勇气的校长。来访人员提出孩子木工课没有防护措施的疑问,张校长说,没有哪个孩子无聊到要故意去割自己的手。听张校长如此说,倒让人觉得那位来访者的担心有几分杞人忧天的意思了。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杞人忧天者可能还不少。有的人可能就要说,即使正常上课,受了伤,遇到无理取闹的家长又怎么办?不能说这种家长没有,但现在不是事故还没发生吗?这种家长不也没出现吗?教育也需要不为没有发生的事情而焦虑。教育不仅要相信孩子,也要相信家长,更不要把人都想得那么坏。即使发生了事故,如果真是自己的责任,担责也是情理之中,那又有什么不对的呢?这就是一个校长的格局,不因噎废食,不杞人忧天,不迁怒于人。校长的格局高远,孩子自由的空间就大,教育就越有温度,越有弹性。
范家小学的教育场景,让我想起了日本的一所学校——巴学园。这所学校,由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于1937年创办,1945年毁于战火,总共存在了8年,但它的教育意义影响深远。
这所学校硬件不硬,一棵大树就做校门,几辆废旧电车就是教室。没有完美课表,孩子就从自己喜欢的东西学起。在这里,是不看成绩的,在整本书里,有且只有一次提到成绩单,而且成绩单上的ABCD,小豆豆看不懂,老师和父母都没有看成绩单,但作者却专门写了小豆豆的狗看了成绩单,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隐喻。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远足,可以涂鸦,可以随意摸爬滚打、可以淘粪坑,可以半夜到校看施工......在巴学园,孩子的成长就是在一种真实的情景里,而不是创设的虚景里。只是真实情景,才能促进孩子的真实成长。巴学园和范家小学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上,真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张校长说,学校是儿童成长的地方,不是高考培训机构。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好多钱算多?五万?十万?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更多的事,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张校长朴实的话语,却说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价值,人的真正价值不是用金钱来衡量,而是对社会的贡献度。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德不讲钱。人真正的意义在形外、声外、钱外。
100年前,胡适先生多对教育作了这样一番议论,至今也让人深思:
“学堂的课程表,看来何尝不完备?体操也有,图画也有,英文也有,那些国文、修身之类,更不用说了。但是学堂的弊病,却正在这课程完备上。”
......
“列位办学堂,尽不必问教育部规程是什么,须先问这块地方上最需要的是什么。譬如我们这里最需要的是农家常识,蚕桑常识,商业常识,卫生常识,列位却把修身教科书去教他们做圣贤!又把二十块的风琴去教他们学音乐!又请一位六十块钱一年的教习教他们英文!列位且自己想想看,这样的教育,造得出怎么样的人才?所以,我奉劝列位办学者,切莫注重课程的完备,需要注意课程的实用。”
......
“但是如今中学堂毕业的人才,高又高不得,低又低不得,竟成了一种无能的游民。这都是由于学校里所教的功课和社会上的需要毫无关涉。所以学校只管多,教育只管兴,社会上的工人、伙计、账房、警察、兵士、农夫......还只是没有用受过教育的人。社会所需要的是做事的人才,学堂所造成的是不会做事又不肯做事的人才。”
我们的现代教育,提倡的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是所有幼苗都能成树,不是所有草木都有药用价值,有的草木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这片土地可以孕育生命而已。
胡适先生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实用,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实用呢?巴学园的教育,让问题学生没问题,让每个孩子可以表达自己,表现自己;范家小学的教育,尊重孩子,关注孩子个性,动脑又动手,解放心灵。好的教育是顺应人,而不是折叠人裹挟人;好的教育是在生活里长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于生活高高在上的。那些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就是从高高在上的教育中跌落下来的无能儿。如果胡适先生能看到现在的学生,可能还是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吧。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敧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是文人画士心中美梅的标准。正因为这些文人画士有这样的审美,所以那些养梅之人为了得一个好价钱,于是各种手段就粉墨登场了,美其名曰园林艺术。
在教育界,有很多这样的文人画士和园林艺术家,它们搞得梅是苦不堪言。要说通过人工培养而成为经典作品的梅,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是什么?可能大家没什么印象,但一提起黄山迎客松,估计就天下皆知。它是人工培育的吗?很显然不是,这棵松从种子到迎客松形出现前,都是它根据风雨山川的条件,自我生长成这样的吧。当人们发现它的美的时候,最多也是顺应它的规律去维护,而不是强加于人的审美意志去改变它吧。树是环境的产物,人也是环境的产物。要想树是什么形状,就去打造什么样的环境;要想人是什么样的品质,就去打造相应的场。气场决定人的气质。
如果说现在的教育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主要是因为人多,教育资源不够,不管是巴学园还是范家村小学,他们的学生都不多,所以才有更多的空间和资源去做这样的教育。再过几年或几十年,将来的人口肯定会减少,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会走向这样的模式呢?
现在的教育困境,很多家长也意识到了,只是大家在主流教育环境的裹挟下,大多数人不敢轻易离经叛道而已,他们只能和孩子一起忍受“病梅”之痛。为了缓解教育带来的焦虑和痛苦,有的父母带孩子参加各种训练营。有纯玩的,有增长见识的,有学习技术的,有体验农村生活的,有思想和情感教育的,国内的,国外的......各种研学活动,五花八门,低端到高端,应有尽有。先不说这些研学营效果如何,单就是家长对各种研学营的追捧,这算不算是一场对现有教育困境的一场突围?这些研学营又会不会被一些文人画士和园林艺术家包装成一种审美上的怪癖,又把教育裹挟进另一场斗争中?巴学园和范家小学这种教育的伊甸园会不会实现?胡适先生对教育的那段思考,不知还会不会悬挂在教育路上,照亮那些艰难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