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一
近几年进入公民办学校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但是沉下心来读书的却越来越少,他们大多沉醉于电子书阅读,而电子书里,关于教育教学的少之又少,为了年轻教师的发展提高,近期开始阅读大量的教学类书籍,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对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起到一些促进作用,并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我们先看看语文主题教学的研究起源。
循着文祖仓颉的足迹,从上古的龟甲鼎铭中走来,传承先秦诸子的“雅言”、唐宋大家的“载道”,伴随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绵延——汉语,作为我们中华儿女的母语,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专属于我们的心灵、情感、思维和生活的表达方式。多少次,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母语所传承的精神力量支撑起了民族的脊梁。多少人,在母语的滋养中,生发“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志向。母语跨越时空的局限,疏通五千年的文明脉络,是我们炎黄子孙精神文化繁衍生息的母亲。
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他接触的语言,往往会注定他一生的精神格局。一个孩子的语言发展史,就是他的生命发展史、精神发育史。也就是说,儿童所遇到的语言,好比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扮演着保护与指引的角色,“她”不仅帮助儿童学习语言的运用、提高审美情趣,还传递价值观和信仰……该怎样趁早为儿童的母语发育打下“黄皮肤、黑头发”的精神底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义不容辞。
“从没有一门学科像语文那样成为基础课程中的基础,生存工具中的基本工具。不仅普惠众生,还关系到民族素质,国家前途。”因此,在历次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都备受瞩目。的确,上至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中至国家当下发展,小至具体的一个人的成长,学习语文的价值是任何学科无法比拟的。
清末,有门功课叫“国文”,教文言文。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兴起,小学“国文”改成“国语”,侧重白话文。后来叶圣陶先生建议,不再用“国文”和“国语”两个名称,各取一字,一律称为“语文”。按理,名称改变,原有两门学科所担负的知识拓展、审美熏陶、人文观照等任务,也都应由“语文”完成。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不知“语文”名称的来历,再加上受工具论及“科学主义”的影响,会把“语文”简单理解为“语言文字”之意,忽略了“语文”背后的文化意义。
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语文教育的第一要义。从语文学科的名称演变历史,可以观照到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价值追求。而从语文学科名称的演变历史中,我们似乎可以沉下心来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做一个基本的判断:牢牢把握住语文本身的听、说、读、写及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以及审美情趣、情感熏陶、思想道德等的培养;从语文教育使命与责任出发,注重对人的民族文化、思想精神、健全人格的培养。
我们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全面深刻理解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不断前行,抓住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