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会存钱的人往往意味着“抠门“。
无论做什么,都舍不得花钱。
其实,无论存钱,还是抠门,都不是一个贬义词,
这只是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当存钱成为一种习惯时,
你可能想象不到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存钱,真的会悄悄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我从小就喜欢存钱。
每次收到的压岁钱都被我存下来了。
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钞票,
我总会有一种满足感。
当然,这个习惯来源于我的家庭。
毕竟父母那一代人都经历了物质匮乏的年代,
在各方面都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上一代的习惯多少都会延续到下一代。
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节俭存钱的习惯。
以前,没觉得存钱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后来,才发现存钱真的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先说说吃饭这件事,
作为每日的必须开销,
长年累月下来的确可以节省不少。
就拿我和我朋友举例,
在北京的时候,我是自己做饭,而我的一个朋友基本是吃外卖。
我每个月吃饭只需要花费200元,而她则需要1500元,甚至更多。
对比之下,我每年能省下1万多。
接下来,看看这钱是怎么省下来的。
每次,我一旦决定在一个地方长期定居,
一定会先买个电饭煲,
配上各种豆类和杂粮煮成粥,每天的早餐基本上就搞定了。
当然,豆和米搭配不同,早餐也是不重样的。
比如小米粥、黑豆黑米粥、绿豆粥等等。
为了养生,根据季节的不同,食材也会有所变化。
比如夏天喝绿豆粥能够消暑,冬天喝黑豆黑米粥更宜养肾。
一个普通的电饭煲150元,
50元的豆和米够当几个月的早餐了。
自己买鸡蛋差不多是0.5元/个,外面早餐店买鸡蛋是1元/个。
也就是说,一份粥+一个鸡蛋,
自己做下来的成本也就1元钱,在外面买就需要5元。
另外,还有午餐。
不是每顿都得吃肉,有时候纯素食,有时候会吃荤。
自己做的成本大概是1-10元,吃外卖就得20-30元不等。
比如一盘土豆丝,成本也就1元,一盘红烧牛肉,成本大概10元。
当然,这是按一个人的份量来计算的。
此外,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不浪费食物。
每次做饭的份量就是刚刚好,不多也不少。
有的人觉得每个月几百块钱吃饭根本不够。
实际上,排除掉过量的饮食和浪费的食物这两个方面的因素,
每个月在吃饭上的开销真的不会太多。
也有人会认为,这样的省钱方式太过痛苦。
上班已经累得够痛苦的了,
还不能好好吃一顿饭满足一下自己吗?
但是,食欲也是欲望的一种。
过于满足食欲,常常也是毁掉健康的开始。
偶尔我也会和朋友出去约个饭,满足一下口腹之欲。
这样也不会损害健康,还能维持人际关系。
除了吃饭之外,生活中的各种小钱都在悄悄掏空自己的钱包。
就比如“拿铁因子”的故事。
英国有对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铁咖啡,
看似很小的花费30年累积下来竟然高达7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70万。
美国金融作家大卫·巴赫因此提出了“拿铁因子”的概念。
意为人们每天生活中像买杯咖啡般,这种可有可无的习惯性支出。
比如,下午的一杯奶茶,花了钱却很少使用的美容和健身卡,跨行的取款手续费等等。
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钱,积少成多也是一大笔。
大概是存钱的概念已经深入骨髓,
所以这些小钱我都能存下来,银行卡上的数字也在慢慢增长。
当自己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就可以开始考虑并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最先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房子。
我之所以对房子有很深的执念,
是因为我认为,一个家的温暖,可以治愈一切不幸。
无论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吃了多少的苦,
只要回家休整一番,又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我用大部分的积蓄换来了一套属于我自己的房子。
正是存钱的这个习惯,
让我住进了自己的房子,也开始实践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如今,我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从被动变为主动,能够真正驾驭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被工作所束缚。
存钱,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底气,还让我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是懿非宇,一个归隐田园的自由写作者。
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划人。
专注自我成长,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