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说到重庆,很多人都会想到洪崖洞、磁器口、解放碑等地方,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山路四号。这个仿佛最容易被人忽视、遗忘的老街,却用它的方式名记者重庆几代人的记忆。
中四路整条街的建筑都是民国风,差不多都是在原有建筑上进行翻新改造的。街上的小店也透露出一股强烈的复古风,有的小店确实有上百年历史。
记得夏天来的时候有一家茶馆,专卖凉茶,现在只见那家店着“打烊”二字。
那天最大的收获莫过于邂逅了曾家岩书院。它建造于清朝,曾在抗战时期作为革命者的避难所和办公地点,改革开放初期曾又用作派出所。
书院大门口写着“从善如流”四个大字,我想这曾经就是对来此求学者最真切的寄望吧。
往里走就是一个小巷子,刚下雨的青石路还有点滑,墙面也湿漉漉的,右侧的墙面有些许青苔,一看就上了年份。左面是石灰墙,上面还挂着关于这栋建筑的简介。
走在中间,我仿佛听到两面墙的对话,右面的墙不屑地对左面的墙说:“你怎么可能寥寥数字就说完我的历史呢?”
再往里走就是曾家岩书院的门口。
有趣的是一进去,仿佛穿越了般,一下子把我从清朝书院拉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
屋子里摆放的老电视、收音机、老照片让我误以为我穿越到了父母刚结婚时的家。
书院走廊阳台看出去便是现代文明,视野直接又把我拉回到当下。高楼在雾蒙蒙的天气里,就好像这栋建筑存留的记忆一样,若影若现。
很多人问我这张照片是怎么拍的,问我是不是爬到了房顶上。重庆建筑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一栋楼的顶部可能在另一栋楼看来就是底部。
这张照片是在这栋房子相邻的楼的楼梯口拍的,角度上容易让人误会。
侧方是曾经革命党人临时办公的地方,整个院子呈现北京四合院的格局。但是这样的格局放在西南就显得格外压抑和潮湿,再加上下雨,天暗沉沉的,
看着这样的环境,看着周恩来和邓颖超那简陋办公屋,我对他们又多了几分敬畏。
总的来说这里似乎少了人烟气,少了网红大卡地的热闹。不过我想正是这份静谧才适合用来守着这份记忆。
因为历史,从不喧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