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粒粒
(1)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最近一直在考虑,以一个什么样的话题,开始重新写起来,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只为当初出发时告诉自己:爱好一件事,就想办法坚持下去。
正没有头绪时,收到一条微信:
看到微信时是晚上,孩子们都已洗漱完毕,各就各位,大孩子不用我操心,只需说声晚安,小孩子却还要腻着我、缠着我,必须由我陪着入睡;老公呢,如同往常,收拾着厨房的“残局”, 做最后的清理。
孩子的轻轻鼾声和厨房里脚步挪动声使夜晚的宁静不显得孤单。
我笑了笑,回复那条微信:
不是一个人,是一家人。
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里写道:“ 家既不是衣柜,也不是笼中的鸟,而是我们所爱的人的存在。 ”
而对于当了妈的女人而言,最爱的是什么,大家都不言而喻。
(2)我对于美国几个尖锐问题的粗浅看法
算起来,还有几天就在美国定居满两年了。真是没有想到,七百多个与国内昼夜颠倒的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在指缝间溜走。若不是孩子的衣服经常变小,我真是得常常哼唱:时间都到哪里去了。
既然已经居住了近两年,对于当地的吃穿住行就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对于这个国家,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那么,我先根据自己还不够深刻的了解说一点自己对于美国的浅薄看法吧。
令人毛骨悚然的枪击案
经常看到国内新闻报道美国专题时,很多人评论说:外国月亮没有那么圆,美国也不是天堂。对这句话我无比赞同,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天堂也只有人死了、并且活着时没有作过孽才能去。
人们有这样的评论,大部分是基于美国时常发生的枪击案,一起接着一起,实在是太恐怖了。
美国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枪击案,主要原因自然是因为个人持枪合法。而人这种动物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不一定有什么深仇大恨,一时冲动可能就动手了,若是手中有枪,枪击案不多都不行。更不要说,有那么多仇恨美国的、仇恨社会的,还有自己不想活了拉几个一起上路的。
因此,枪击案美国比中国多的去了是正常的,而拿刀砍人中国或许比美国稍微多点。至于各国每年因意外死亡的人数到底有多少,对比无益,终究没有人是应当被他人无端夺去生命的。
所以,有人说枪击案这么多,真是人心惶惶、令人不安啊。不安肯定是有的,但是这种不安还没有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运转。
听到枪击案,就好比听到车祸、听到哪里发生了火灾一样,心里一紧后,日子还是得照常过。
美国到底是世界警察还是国际流氓?
除了枪击案,许多人对于美国是这样评价的: 战争贩子,世界和平的破坏者。
关于美国到底是世界警察,还是国际流氓,限于我本人的知识与眼界的局限性无法给于判断。这种高度的问题,对于我这样的小屁民来说实在是太大、太远了,我所能、甚至还不一定可以做好的就是维持自己家庭的平和和幸福,尽我所能地抚养孩子,让他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将来虽不一定具备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能力,最起码不要为社会稳定添乱。
因此,不仅在美国,哪怕是在中国,做为一个普通人,我都无没有本事和能力去解读大的事情或是大的方向,我只能像头老黄牛一样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哪怕再累,都没有理由,也没有机会去后悔,毕竟,是我把孩子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这就是责任。
我只希望,在我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家庭之余,还能时常为某个绝症的孩子捐几十块钱,再大的本事,我是没有了。
种族歧视
说完这个和自己有点远的话题,就说点和自己比较近的话题。对于一个黄皮肤的人种来说,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种族歧视了,经常有人说:跑到美国当二等公民,被人歧视好吗?
美国有种族歧视吗? 有! 种族歧视严重到有色人种会觉得自己是二等公民吗? 没有。
在我看来,歧视处处都有,并不只在美国,而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视,之所以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更为突出,主要是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鱼龙混杂,问题自然就多了。而我们所追求的人人平等 ,愿景很好,也一直在前进,却从未实现过。相比较而言,由于法制的健全,公平公正可能在美国可能还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
而相比较美国白人来说,更多的对华不友好是来自黑色人种的,那么所谓的“歧视”无非更多的是排挤或是因为勤劳华人的富足生活所引来的好吃懒做之人的贪婪觊觎。
到底美国的种族歧视有多么严重? 我想这可能和城市以及居住区域有关, 比如大都市人多拥挤,所呈现的问题自然就多,而像我这样住在农村的人,居民多数淳朴简单,问题自然也就少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知乎上曾经有人提问:为什么有的北京人、上海人会歧视外地人?
虽然,我没有在北京生活过,但却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我个人的感受是有人所说的歧视对我没有什么影响,如今在美国,也是一样。
(3)美国的教育真的好吗?
记得在来美国之前,有一个朋友在电话上跟我聊了很久,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和孩子的教育有关,朋友考虑周全、分析得也十分理智: 美国真正的好教育是私立学校,而上私立学校又怎能离得开钱?
我赞同朋友的观点,却无法从她的角度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条件不同,期待自然也就不同。
朋友与我同龄,她也是孩子的妈妈,她有能力在上海七宝学区买复式楼房,让孩子就近上学,她还有能力在静安区买房,让孩子直接转学。
因此,她的标准我只能拿来敬仰,却无法拿来使用。
事实上,美国的很多私立学校的确很好,但却只有12%的孩子有家庭实力去上。也就是说,大部分孩子,还是需要读公立学校。而我,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不是一个有实力的家长,自己不是精英,自然就无法让孩子读精英学校。
既然大多数美国孩子还是上公立学校,那么政府也不可能把学校办得太糟糕,无论如何,孩子的教育问题仍是各个国家的重要问题。
当然,我也并不是想说美国的公立学校比中国的公立学校好,只能说,各有所长。目前所观察到的主要差异: 1) 班里的孩子少,一般要求20人左右。 2) 就近入学原则,手续简便( 只需出具当地居住的证明,比如当月的水电煤单等 ) 3)小学生相对轻松,作业少 4) 非常重视阅读,数学学得浅 5)美国小学生没有教科书 和学杂费 。
先简单罗列这几项表面上的问题,因为孩子的原因,这自然是我以后最关注、也是接触最多的方面,希望在以后的接触中,可以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看法。
至于中美学校教学质量的对比,我想自己没有资格去谈: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优秀的老师和垃圾老师,若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只通过一点点接触,是很难得出结论的。并且,关于教育,学校与家庭平分秋色,孩子的成长不只是进了一所好学校那么简单,还要有一个温暖、健康的家庭环境,更离不开父母的细心陪伴和理智引导。
那么,公立学校也有好有坏,主要取决于你住在哪里。住在好一点的地方,税收高,家长有实力不停地给学校捐钱,公立学校可能比私立学校还要好; 住在穷乡僻壤,钱少,资源自然也就少,学校环境也肯定差。这一点,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
(4)异国他乡,你不会觉得孤单吗?
美国与中国相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冷淡,外加地广人稀,尤其是我们所住的这种穷乡僻壤,更是多见树木,少见人烟。
这样一来,生活与热闹无缘,更多的是一家人在一起。
因为地大,周围的建筑三层楼就算是高的了,并且建筑与建筑之间还有大片的停车场和草坪树木,白天,车辆多点,偶尔还有点声响,到了晚上,除了虫鸣,听不到一点动静。
这是一个容易寂寞的地方,这是一个容易感受孤独的地方。
在我看来,寂寞和孤独并不是负面词语,而是中性词语,这要取决于:你是怎样一个人,你想要怎样一种生活?
就我而言,我经历过忙碌紧张的生活: 穿着高跟鞋追过出租车,挤过地铁,听过上海外滩跨年夜的钟声,在各个城市辗转奔波过讨生活…… 这之后,寂寞与孤独就成了享受。
《我的前半生》刚刚热播,若说一下我的前半生,虽无什么成绩,但是却得出了一个自以为是的真理:人这一生,始终是一个人的旅行,孤独才是常态。
家,是所爱人的存在。而所爱的人大部分都在我的身边,还有家乡的父母,是我难以割舍的挂念,因此,我希望自己少一点感慨,多一点努力:为自己读书,为家人挣钱。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最大程度上为自己的家人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