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F】
这段时间阅读了简友白行_写的几篇文章《面朝大海,向死而生》《诗和心理学》《诗、极致》与简友芳水《人要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爸爸,我们拿什么去爱你》等文章,让我陷入了沉思,灵魂深处总是在拷问:
人生有何意义?
这是一个哲学与人生的终极课题,就像人类探索无穷无尽的宇宙,深不可测。没有哪一个结论是铁定的真理。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容易理解的:
简友蒋坤元老师,是很有名的风云人物,事业成功、著作颇丰、人脉极广,粉丝甚众。他的人生经历无数艰苦卓绝的拼搏,是典型的成功人士,可以肯定地说他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
那么我陈良心这个人呢?我的年龄与蒋坤元老师差不多,但一生平平凡凡,碌碌无为毫无建树,一辈子都在打工,穷困潦倒,除了搬运文字之外,竟无半点成功之处。虽然是失败的人生,但我也不否认我的人生没有意义,而且我还津津乐道,我的人生充满了乐观,非常非常的有意义。理由是,人的一生不在于追求结果的成功与否,而在于人生追求的过程是否快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我虽然没有颜回的贤良,却也敢称“贫而乐”。
简友白行_在他的几篇文章中,都提到理性与感性,即理想与现实。通俗地解释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们的理想与现实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生活变得一地鸡毛,我们该如何寻找平衡点?其实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的田野!也就是说,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灵魂深处永远存在着希望。美好的希望就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比如一个身患癌症的病人,医生说回天乏术,生命过不了一年。而那位患者偏偏不相信,心里充满了乐观与希望,结果十年二十年之后还没死,创造了生命奇迹。这样的事例,我曾经见过。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比如高考落榜、失恋、失业、事业失败、家庭不和、身患重病、失去亲人、直面死亡等等。所以,人生不必追求极致,追求完美!
央视名嘴白岩松说过: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一定比悲观的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虽然人生的真相更值得悲观。生活不只是当下,还有诗和远方。比世界更大的世界在人的内心。
我在日记本里写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仅仅一次。任何功名利禄、钱财富贵都似过眼云烟。生命的解读,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所以,为人在世,主要是探索人生的真谛,也就是求知,从而认知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最终达到热爱生活的目的。
生命的珍贵,就在于人生不断的修行,人品的修炼,更好地适应生活。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些便是人生的至理名言。
白行_在《面朝大海,向死而生》一文中,提到诗人海子自杀,文人自杀的还有很多很多:
梵高、莫泊桑、杰克.伦敦、弗吉尼娅·伍尔夫、海明威、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等,中国有屈原、卢照邻、王国维、陈天华、朱湘、老舍、傅雷、顾城、三毛、昌耀、徐迟等等。
以上名字中都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作家,我无法批评他们的行为对错。我只承认他们对生活、对生命追求完美,而导致生理无法承受选择了轻生。
法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说: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如果你继续去寻找幸福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你永远不会找到幸福。
我不赞同以上观点,一个人不去探索生命的意义,不去寻找幸福的真谛,那岂不是活得不明不白?要想活得明白,就只有不断的阅读,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成长,无论诗歌、散文、小说、历史、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练就一身抗打击的本事,真正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人生最高境界,才能自称人生活得有意义。
我不是哲学家,我也不是诗人,但我很赞同简友白行_对哲学与诗歌的探索行为,他说第一追求是哲学,第二追求是诗歌。
哲学这个命题,我自己想说的,都已经被人说过了,我也没有什么创新,还是发挥我的特长,把别人的观点搬运过来,供大家参考。
民国胡适大师《哲学与人生》的精彩论述:
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现在举两个例来说明它:要晓得哲学的起点是由于人生切要的问题,哲学的结果,是对于人生的适用。人生离了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学。现在哲学家多凭空臆说,离得人生问题太远,真是上穷碧落,愈闹愈糟!
那么,意义又从何来呢?有人说:意义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从积累得来,是愚人取得意义的方法;一种是由直觉得来,是大智取得意义的方法。积累的方法,是走笨路;用直觉的方法是走捷径。
人生是什么?即是人在戏台上演戏,在唱戏。看戏有各种看法,即对人生的看法叫做人生观。但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怎样算好戏?怎样算坏戏?我常想:人生意义就在我们怎样看人生。意义的大小浅深,全在我们怎样去用两手和脑部。人生很短,上寿不过百年,完全可用手脑做事的时候,不过几十年。有人说,人生是梦,是很短的梦。有人说,人生不过是肥皂泡。其实,就是最悲观的说法,也证实我上面所说人生的有没有意义全看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就算他是做梦吧,也要做一个热闹的,轰轰烈烈的好梦,不要做悲观的梦。 既然辛辛苦苦的上台,就要好好的唱个好戏,唱个像样子的戏,不要跑龙套。人生不是单独的,人是社会的动物,他能看见和想象他所看不到的东西,他有能看到上至数百万年下至子孙百代的能力。 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人都逃不了人与人的关系…………
从以上的论述来讲,哲学就是一种人生观,即对人生的看法。人不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人都逃不了人与人的关系,即是说,人离不社会,离不开家庭,去宣扬个人的存在主义,你有责任承担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各种义务,离开了“责任”二字,你就会选择逃避,选择自私,甚至选择自杀。那哲学还有个屁用,那诗歌还有个屁用,那灵魂还有个屁用!
我最欣赏胡适先生的那句名言:一句好话可以影响无数人,一句坏话可以害死无数人。
毛主席说过:“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句好话影响了无数人。
希特勒说过:《我的奋斗》,爆发了二战,害死了九千多万人。
所以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我”,简友白行说他关注弗洛伊德的主要思想那三个我:本我、自我、他我。还说他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看法是:
我的人生意义:
亲情;
诗;(追求)
哲学;(活的明白)
酒;(适当的感性即意义)
我对哲学,对人生的看法从来是弄简单而不是弄复杂,西方的哲学史我不喜欢,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只看了一遍就再也不想看了。比如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蒂迈欧篇》说:
能产生理智的事物都是永恒的,能产生意见中的都是可变的。世界是可以被肉体感觉到的,从此得到的是意见,因此世界不是永恒的,而是为神创造的。神是善的,他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创造世界,使得世界充满善和秩序的。神将理智寄托于灵魂,将灵魂寄托于肉体,造出了人。
这柏拉图是什么逻辑?还不如我们的祖宗老子说的好: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语出《道德经.1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道德经42章》
再来看看我们的另一个祖宗孔子说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奠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君子有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凝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16》
我承认,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的科技落后于西方列强,我们的国门曾被列强的大炮战舰所轰开。我们也曾怀疑先祖的儒学道德经。但正是中国的儒学强调“和为贵”,中庸人生观、君子哲学观,使得中华文明始终不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万代传承,这与中国以人为本的古老哲学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所谓的人生意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我”为中心,修身养性影响他人,包括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社交人群。再来看看胡适先生关于“我”的三不朽论述:
我的宗教的教旨是: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
这里只搬运了胡适先生的不朽结论,他的《不朽_我的宗教》一文太精彩了,希望简友们抽空去百度阅读一下。
我们再来看看简友芳水的文章《人要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遵从内心的召唤,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
不管是忙碌、轻松,还是自在,都应该认真的活着,让自己的每一个日子都能看见开心和幸福。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精彩论述,欢迎众简友在评论区展开讨论!
下期预告,《简书诗词大会》第108期,敬请期待。
近段时间太忙,少于互动,敬请简友们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