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人性最宝贵的,便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向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贫穷可能会限制我们的眼界,但我们却选择其它方式把它重新打开。
-01-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家办起了县里的第一家私营冰棍儿厂,那时只做两种产品:冰棍儿和雪糕。冰棍儿是自来水兑点糖精再加一些香料,配上红颜料就是红冰棍、蓝颜料就是蓝冰棍,啥也不放就是白冰棍,批发价是5分,零售价是一毛;雪糕的制作要复杂些,也只是多了道将水加热的工序——因为要溶解一定量的奶粉,除了奶粉外还要放入真正的白糖并勾兑一些香料,个头也比冰棍儿大一些,只是雪糕不添加任何颜料,是纯白的奶色,批发价只要一毛,零售价是二毛。
为了防止雪糕化掉,要把雪糕放在一个白色的写有“冰棍、雪糕”字样的木箱子里,内衬泡沫板,上覆厚厚的被子,为了方便拿取,只在箱子上方开一个小盖子。
那时候,卖雪糕是个体力活,为了能把雪糕在化掉之前卖掉,这些人要早早的起来接货,冰棍、雪糕整齐的码好后,就用自制的猴皮筋搭钩将箱子牢牢的固定在自行车的后面,然后急匆匆的赶到附近的农村去卖货。我也常常看到人们沮丧的驮回半箱没有卖掉,却已经开始融化的雪糕,他们便将那些还成型的雪糕暂寄在我们这里,待第二天再低价卖出。
-02-
干雪糕零售的多以周边村庄的农村人为主,在这群皮肤黝黑的年轻人中,我总能看到一个身穿蓝粗布、背很驼的老妇人。
老人和我们一样,也住在县城;和其他人不同的是,老人接货用的雪糕箱是放在用铁架子焊的小推车上,车子的轮子很小,适合慢慢的推动;接货的数量也不多,这也道和老人的步调一致。
只是箱子上面还放了一个大木盒子,盒子里放着要售卖的各种小零食,零食中有我最爱吃的杏肉、果丹皮,还有各种小糖果,但最多的还是各种麻糖,有黑色的、白色的、黄色的,形状有圆形的、条纹形的、扁扁的,也因此那时的大人们都叫她“麻糖老人”。
-03-
老人总是对我们很友善,每每遇到我们买麻糖,总会多给我们扳一些,甚至在街上的偶遇,也会将一些散开的半截麻糖塞到我们的手里。对此,我和弟妹们总是念念不忘,每每提及此,都会感叹老人的好。
“麻糖老人”的家境很不好,老伴儿早早便去世,几个儿子又很不争气,即便是种庄稼都算不上是好把式,按父辈的说法:“她家的孩子窝囊的很!”,更要命的是大儿子竟然生了四个男孩,这个负担自然便传到这老人这里。
老人身体并不好,但每日都会推着这个车子,沿着大街小巷走卖着;老人也不会叫卖自己的货品,只是驼着背,推着车,慢慢的走在街上、走在巷子里,遇到有人叫,便停下来静静的等,做成一笔生意,便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偶尔也聊上几句,然后接着再继续走……
-04-
“麻糖老人”在我上初中时,就再也没见到了,听人说,身体早不行了,没几年便去世了!而和我年龄相仿的她的孙辈,很多都没有上完初中便早早的进入了社会,开始全国各地的打工。
外出打工,对于代代守在故乡土地上的晋北人民,如不是迫于万般的无奈,大家总是不乐意出来的——至今这种思维也很普遍,多数孩子也都是通过考学才走出了那片土地,而更多人便留在了那里,外出打工常常成了不得已才会做的选择。
贫穷,迫于生活的压力,“麻糖老人”大儿子的四个孙子都离开了故土。
我和最小的一个孩子交往甚密,他在二哥的带领下来到了北京,二哥学了厨师的手艺,现在是一家饭店的厨师长;而他有幸能在哥哥的供养下在北京上了几年技校。
为了生计,他想尽了各种办法,上学期间便开始不断的打工,并各种兼职,曾一次兼做四份工作,像他的奶奶一样,在不时的忙碌着。
因为这些忙碌,他赢得了他人的赏识,并在忙碌中也拓展了自己的人脉,毕业后通过之前的关系,很快便在中关村支了一个小摊,十多年下来,不断的发展壮大,现在已然是一个小老板。除了北京的三处房产,已在北京结婚生子,还经常搞些献爱心、帮助贫困群众的活动。俨然一个成功人士的作为!
不得不说,穷困的家庭,反而为这帮孩子提供了一个自我磨练的机会。最初的磨难最终反而成就了这帮孩子。更难能可贵的是,穷困并没有让他们忘却奶奶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勤劳、善良。而这些可贵的品质才让他们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