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
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儿了!
这个故事,让你有什么启发呢?
在这里从心理学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这两个概念。
行为的背后,都是有“动机”的支撑,人做事情的动机,也就是出发点,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不需要外力驱使,这个活动本身就能使个体获得满足,这个时候自己是内心的主人。比如,刚开始孩子们在门口嬉闹时,完全是自发自愿,开心快乐。
再比如说,小孩子喜欢恐龙时,当看到关于恐龙的动画片时就会兴奋地大叫,选玩具、选书籍也会选择与恐龙相关的,甚至生日蛋糕也想要做成恐龙形状的。他会对所有的肉食和草食性恐龙的名字如数家珍…… 这种自动自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就是由内部动机带来的。
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比如说故事中的“美分奖励”,这时我们就会为外部因素所左右,被其牵着鼻子走。
再回看这个故事时,我们就不难发现,老人的算计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孩子们本来“为自己快乐而玩”的“内部动机”,变成了“为得到美分而玩”的外部动机,如此,他就可以用控制“美分”的办法,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
如果将外部评价或外部奖励当做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因素不受我们左右,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这些负面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会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动作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就像上面的故事中,孩子们内心到行为的变化历程。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机制,原因很可能源于小的时候父母的控制。如果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的方法来控制孩子,而不是尊重孩子内心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很容易被外部的评价或奖赏所左右,渐渐将自己的事情变成了为了别人或者为了外部某些驱动力而做事情。
孩子天然就会对未知事物抱有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些都是内部动机的珍贵火种,我们要好好呵护与培育,让学习和做事情都变成“为自己而玩儿”!
出于内部动机而做事情,孩子的内心会大概率沿着这样一条路线来循环,好奇——探索——挑战——攻克难题——成就感——价值感,这一路会伴有幸福和快乐。
内部动机驱使下,孩子会更喜欢去做事情,从而也更容易成功。而且,这个走向成功的过程是享受的。
这个时候,孩子就自然会认为,这是我的事情,不需要外力作用的推动,从而为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来,渐渐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来。
“外部动机”是由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以外的刺激诱发而产生的动机,例如马戏团里的驯兽师通过可口的食物,来激励它们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再比如,学校里面老师通过发小红花、奖状等来激发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单位通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表彰等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可以看出,内部动机强调的是过程,享受的是过程,而外部动机往往是为了追求结果,过程只是为了换取结果的工具。
一个人的行为,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某一个动机单纯在起作用,而是二者相互作用。
看出二者的差异后,我们就可以巧妙地用“外部动机”来引导孩子产生做事情或者学习的“内部动机”。
比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爱上阅读。
在孩子还没有尝到阅读的甜头时,我们就可以巧妙利用“外部动机”的奖励,读绘本时,有妈妈的亲吻和拥抱,或者奖励小红花,或者在朋友圈打卡分享,获得亲友们的支持,让孩子增加成就感等等方法。积极去创设能激励孩子外部动机的环境,引导孩子走上阅读的道路,一段时间之后,书里面的新奇世界,说不定渐渐就会让孩子乐在其中,欲罢不能,成了一个整天追着妈妈读绘本的小书虫。
而这时候,孩子更在乎的就是读书这件事情本身了,而且很享受这件过程,而非读书带来的额外奖励了。
如此,就巧妙地将孩子阅读的“外部动机”,转化成了“内部动机”。
这也是“要我学”和“我要学”的区别。
生命是每个人自己的,自己的事情,最终都不能“假手他人”,所以,该让孩子自己做好的事情,承担起来的责任,不如尽早过渡到他们自己手中。
而最终能让他们负起责任来的,还是得建立起他们自己的“内部动机”,只有有了“内部动机”他们才会真正去热爱自己的生活,享受他们生命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