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秉持着因材施教的价值观,致力于高考英语教学的Snail佳佳老师。我本科竟然学的是会计专业,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走上了英语老师之路?
高三的惨痛经历。
看到学姐经历了遵义某知名培训学校的培训后,英语成绩竟达到了140分。我坚信这是最适合我的方式。
我也报了名。
万万没想到,该校“每日背书+每日默写一篇英语文章=提分”的模式,并不适合我。最终英语成绩和报名前相差无几。心中很难受,五雷轰顶,此生不忘。
大学毕业后,我最初没有选择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会计,而是在一个巧合下,开始了我5年的英语培训之路,想着这样能把我心中的失意弥补回来。
问题来了:我没有读过师范院校,也没有教师资格证,更没有任何的教学经验,就凭借我一腔热血,还有扎实的英语功底,我就能教好学生?
我靠的是这4000个小时(当然先把教师资格证拿下,当教师的基本门槛)。在这4000个小时,我究竟做了怎样的努力?
1.
刻意练习,即针对某一个点突破性的训练,而不是机械化的简单重复。
举一个例子,学过钢琴的朋友就知道,同样练习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机械化的重复者就是每首曲子弹10遍以上,用演奏的时间来换取效果;
刻意练习者会就一首曲子存在的问题,拆分成若干个突破口,逐个击破。
我的小表妹溪溪就是一个例子,每次我去她家,都看到她一个人在琴房练习钢琴,从《月光奏鸣曲》到《致爱丽丝》再到《爱的供养》。虽然任何一首曲目都能演奏得完完整整,但是没有一首是完完整整零差错的演奏,每一首都能暴露琴艺的瑕疵。
如果她能够把《爱的供养》好好拆解、分析。指法不熟练就练习专门的指法,并参考指法经典书籍《哈农》;和旋搞不定就专门背和旋谱再用单手操练;想边弹边唱,就训练自己无谱演奏能力;想学会唱就多看看《宫锁心玉》;想学习杨幂的声音就刻意训练,把自己的嗓音压低……
再举一个我自己教学生涯的例子,大多老师喜欢喂学生大锅饭——每次用同一种模式教不同的学生,最多就是上课知识点的删减,以匹配学生的适应力。
我却每次都专门问学生喜欢吃什么——私人订制属于学生的专属方案。
受会计专业的影响,我执着于对细节的把控。请来了我的好助手现金日记账,把它更名为“上课日记账”,记录孩子上课的时间、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
这样,每个学生上课时,只要我拿出该生专属日记账,就对上课的进度了然于胸,更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充满敏感度,以便我刻意去想方法解决。
我把这样的方式不断运用在教学中,只要任一地方需要精进,我就会针对该点找方法。
上课抓不住重点、毫无逻辑性,我就参考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简单逻辑学》,提升我的逻辑等级;我还会听骨干教师的课,参考下人家的教学思路;或优质的视频课求取经验……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师,教了30多年,依然还是老一套的模式,每次上课只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工,却没有任何突破。
我的资历不高,但我经历了5年的刻意练习后,我的提分率2014和2016年达到100%,2015年85%,2017年百分之90%,高考听力带过满分30的。算是有点小成绩吧!见证了很多孩子的进步,也收获了很多家庭的锦旗和感谢信。
2.
每个人都有4000个小时,每个人都能练习,但是刻意与否决定努力产生多少效能。
《10000小时天才理论》里的10000个小时,我还差很大一段距离。但是刻意练习的练习,即使4000小时也能释放它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