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许春樵主席长篇小说《下一站不下》的几点体会
李长在老师说,阅读许春樵主席的长篇小说《下一站不下》,要慢慢品读。读快了,那是奢侈。
当快递员送来这本春樵主席签名版的50万字小说之后,我连续读了6个晚上。安静的冬夜,村子里万籁俱寂。宿舍里清亮的吸顶灯下,我翻阅着厚厚的书本,心早已跟着书中的人物来到了剧情中。
身份卑微的钳工宋怀良和干部身份的吴佩林,这两人的生活轨迹应该是两条原本不会交叉的“平行线”,在女主吴佩林死心塌地的下嫁中,成全了他们不登对的婚姻。故事发展到男主中年事业有成,遇到年轻又个性的女下属艾叶,这样的情境下,男主仿佛有了另一种选择。但是春樵主席笔锋一转,男主宋怀良在旅途中行侠仗义,被小偷意外夺去生命。这样的故事脉络让男主最终的选择变成了悬疑,这样开放式的结尾也许是春樵主席故意为之吧。
合上书本,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因为每一个人物仿佛都能在当下的现实社会中找到原型,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文字只负责叙述,思考交给读者。
文无定法。无疑,春樵主席的笔法是极其细腻的。小说的时间跨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92年写到了二十世纪的2018年。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经济转型,国营厂倒闭,职工下岗,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出一个下岗创业的模范人物,就是本书的男主人公宋怀良。
真心希望这对好不容易走到一起的恋人能够白头偕老。但现实不是理想,它是多变的。正如书中的那句话: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他们这一路走来的岁月中,有相爱相杀,有付出与成全,也有压抑与隐忍。春樵主席并没有把叙述的中心放在道德批判上,而是将主要笔墨聚焦于宋怀良的情感体验与灵魂纠结。小说鲜明地写出了这个时代物质对人本精神的冲撞,尤其是在欲望下扭曲的价值观对人性、人情、人心的全面侵蚀。
“吴佩林和宋怀良私奔来的婚姻,在老辈人那里是不合法的,当所有人包括父母认可了私奔合法化后,七年之痒来了,痒在两个人的心里和骨头里,看不见,摸不着,也说不得。她扔掉手中的书,反省着自己的婚姻与玄幻的爱情“乌托邦”,原来理想与完美的婚姻,无一例外地出现在一部悲剧剧本的开头部分,现实生活并不买账。”书中的这段描述,无疑戳中了婚姻过来人的痒处。
宋怀良是二厂锅炉工的儿子,吴佩林拒绝了父亲老战友的儿子、在市政府办公厅工作的郭凯,相中了老实木讷的宋怀良,认为嫁给无产阶级最安全、最光荣,出身低微,地位低下,肯定会更加珍惜爱情、守卫婚姻。她却忽视了社会底层人内心的彷徨与苦恼,尤其是像宋怀良这样不善于表达的实心眼儿。吴佩林在他心目中无疑是“仙女”一样的高不可攀,当这种幸福砸中自己的时候,他无疑是欣喜的,继而又是如履薄冰的。宋怀良的小农意识与受过高等教育的吴佩林的思想仿佛格格不入,吴佩林敏感多疑的性格,更是给这个小家庭的前行雪上加霜。这些大致都可以归纳为两人的价值观迥异、观念不合。思想不能统一,话说不到一个调调上,随着婚姻中身份地位的变化等因素,两个人只会越走越远。老话儿说得好,结婚就要找门当户对的人家,两人起码要志趣相投。现在看来,话虽老理却不偏。
再重新打开这本厚厚的大部头,我看到了自己在书中划出了很多喜欢的句子……
“宋怀良跟所有男人不一样,老实得见人胆怯。他是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人,没有攻击性,看上去就像一袋粮食一样让人踏实放心。”
“赚钱的日子像一头发疯的野驴,一眨眼就不见了。第一桶金扣除工人劳务费、装修材料费,材料运输费,净赚三万二千一百零六块钱,宋怀良被这笔滔天巨款吓傻了,他怀里抱着几捆票子,身子像一口袋被水浸泡过的面粉,重重地摊到在公司棕色的沙发里。”
“时间修改着日期,也修改着人与人的关系,越近的关系,越容易出现裂缝。”
“宋怀良虚晃一枪回答得含含糊糊:“男人跟男人之间,酒杯一端,天阔地宽。”
“宋怀良攥紧吴佩林的手:“就这样,在大雪中一直走下去,就走到白头了。”
看着我加了下划线的这些金句,把它们连接起来,仿佛就是宋怀良前半生的创业奋斗史。一个男人通过努力给了心爱的女人一个家。然而,这对夫妻在奢华的新居中却很难找回年轻时在五里井老屋中的甜蜜了。这样的情景,又是应了那句老话:夫妻可以共患难,很难同享福吗?
复读着这些勾画着下划线的金句,我慢慢理出了几点阅读体验:
首先,小说将“我”带入故事情节,写法新颖独特。春樵主席在小说人物与故事情节之外,加了一个“我”。“我”是市文化局戏剧创作室的主任,出现在书中的目的是为了创作一部关于以下岗创业典型宋怀良为主人公的正能量大剧。同时,“我”在小说中突出了一个叙述者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我”去采访小说男、女主人公身边的人物,从而将整个故事脉络串联起来。这样的阅读感受像是在看话剧,新颖独特。
其次,小说以父母之情、夫妻之情、姐妹之情、街坊之情、同事之情撑起了一台现实人生大戏。女主人公吴佩林,国营无线电二厂厂长吴镇海的女儿,干部身份,长相好,省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进厂担任产品设计。因为喜欢上了厂里的钳工宋怀良,放弃了就读江南工业大学工艺美术系本科的机会。无论是在哪个年代,为了爱情做出如此大的牺牲,是真爱没错了。因为女儿此行的“大逆不道”,老父亲吴镇海坚决与其断绝了父女关系。没有犹豫,吴佩林果断选择了爱情。因为她知道,她与父亲是血脉相连,打断骨头连着筋,只要自己今后的日子能过好,父亲早晚有一天会理解。但爱情是弥足珍贵的,一但认定了,九头牛也拉不回。这就是吴佩林的性格,固执、勇敢、简单、冲动、耿直、正派。这些品质恰恰是父亲吴镇海遗传的翻版。
吴镇海年轻时对读过私塾的吴佩林母亲江月英一见钟情,婚后虽然与厂医阮慧琴有过绯闻,但他最终还是守住了底线,没有跨出婚姻的围城;而且退休后的吴镇海愈发珍惜与老伴儿的黄昏时光,珍惜与女儿女婿外孙女相处的天伦之乐。在他弥留之际与女儿交待的肺腑之言,道尽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人生箴言。
吴佩林的好姐妹,阮慧琴的女儿张月秀,与佩林从小一起长大,无话不谈。是吴佩林、宋怀良私奔婚姻的唯一出席嘉宾与见证人,也是在小两口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挖到第一桶金的贵人。所以,即使是张月秀婚变后,发出“世上再也找不到像宋怀良这样的好男人”的感叹,吴佩林也并没有吃醋,因为她了解月秀的品质,更笃定她们深厚的姐妹情。
宋怀良的街坊陈琦,魏国宝以及众多小人物,他们出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庐阳区五里井棚户区。大家都是国营二厂的工人,或者是弄堂口修鞋的、修自行车的、买牛肉汤的小商贩,住在“鸡肠子一样扭曲”的巷子里,过着精打细算的小市民生活。他们身份卑微却团结互助,哪一家有红白喜事,街坊邻居必定全家出动前去捧场。他们羡慕嫉妒厂长和中层领导们住在他们一抬头就可以望见的高干宿舍楼。他们也欢迎下嫁于钳工宋怀良的厂长女儿吴佩林,在小两口新婚后的第一个“厨房没有冒烟”的大年夜送来各种吃喝用品,让还债后几乎身无分文的小两口过了一个终身难忘的年。
第三,从“离婚”现象透视了现实社会。曾几何时,社会上出现过一种现象:孩子高考之后,父母分道扬镳。我们不去评说这样选择人生后半场的父母孰是孰非。就如同这部小说要告知读者的一样,人生的旅途进入下半场,婚姻进入了爱情转亲情的阶段,下一站是下还是不下?选择权在自己手中。
吴佩林的父亲吴镇海选择“不下”。因为这对儿老夫妻经过大半辈子的磨合,越来越觉得彼此成了自己的“拐杖”,吴镇海从年轻时的说一不二转变成看老伴儿的脸色,这样的转变,无疑是婚姻生活的“润滑剂”,包容迁就、求同存异、相敬如宾,也是一种不错的婚姻状态。
宋怀良的选择呢?春樵主席在塑造宋怀良这个人物的时候,并没有把他塑造成道德上的圣人或者是“君子”,而是真实的描写出他在欲望化的环境中心理的原生状态,还原了生活、情感、心理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历史生成过程。只叙述,不评论,把思考和评述的权利交给读者,这恰恰是春樵主席的高明之处。事业越做越强的宋怀良曾经获得过庐阳下岗创业模范、“庐阳十佳民营企业家”“庐阳十大诚信企业”、市劳模等多个荣誉光环。但荣誉的笼罩之下,在外面斗志昂扬、威风八面宋怀良,回到家就像霜打的一样干枯而沮丧。全庐阳的女人都想过上吴佩林的日子,可吴佩林就是不开心;吴佩林想要的日子,宋怀良给不了;宋怀良给吴佩林的日子,吴佩林不要。
宋怀良和吴佩林之间经历了2次婚姻拉锯。第一次,是吴佩林知道了宋怀良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偶遇前女友汪晓雅,并给了她一笔钱帮她走上正规经营之后。敏感正直的吴佩林眼里揉不得沙子,认为丈夫背叛了自己,坚决要离婚。第二次是在公司招聘了一名非主流的装饰设计专业女大学生艾叶,并且艾叶与丈夫传出绯闻之后。无论是哪一次谈及离婚,吴佩林都没有提出要分割公司的财产及住房,而是以性格不合作为理由。这样的离婚是现实社会上不常见的,应该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吴佩林就是一个不在乎物质条件、唯爱情至上的理想主义者。当初选择他的时候,他一贫如洗;如今选择放弃他,她会毅然决定净身出户。
宋怀良狭隘地把吃穿不愁、花钱自由当做自己奉献给吴佩林的幸福生活,用小农意识和小市民的生活理想规划和设计妻子的人生。而这个为他牺牲了学历和前程的优秀女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市井妇女。吴佩林不是好吃懒做的女人,她只是不愿意让源源财源卷走本该安静的婚姻与安全的情感。正是一次偶然检查中,宋怀良得知吴佩林患上了肝病,他们的离婚拉锯戛然而止。
从根子上来说,两人价值观的尖锐对立和人生观的持久冲突,再加上家世不同,身份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多方面因素,迫使他们站在了人生下半场的十字路口。当丰满的理想败给多变的现实,我想,《下一站不下》要传达给读者的,应该是思考现代社会中,人们遭遇的道德困境与精神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