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8日 周五 18:04
这是很久之前的日记了,偶然间听到燕公子的《九重山》,就想着翻翻日记,没想到再读起来,心情还是一样沉重。
"出门人笑我也笑,回家人笑我忧愁。人进大门呵呵笑,我进大门眼泪流。"---燕池《九重山》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二十二》夜场,散场的时候自己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影子被路灯拉的很长,自顾自的想了很多事情。
第一次听说这个的时候,以为是讲述二十二岁青春的电影,却没想到触碰到这样一个沉重的题材。
这部电影与众不同。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纪录片,没有剧情跌宕起伏,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只有阿婆们平静的生活和陈述。观影的时候也与往常不同,没有笑声,邻座买的爆米花一个也没有吃,最后结束的时候,大家一起静静地看着屏幕上的名字,知道散场灯亮起,也没有动。
阿婆们和平常的婆婆奶奶们一样,倚在窗边,看大雨滂沱,听雷声滚滚。偶尔喂喂猫,佝偻着腰一步步地挪。当问起往事的时候,阿婆们都说"不说不说了,70多年了,老太婆都不记得了",可她们分明记得的,一个阿婆还记得那几句卑躬屈膝的日语,弯腰低头;阿婆还记得少女时家乡的歌谣,"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呦",听到的时候真的泪目了,阿婆们年轻的时候一定很美吧,她们也曾青葱年艾,她们也曾对未来生活有过美好而又浪漫的期待,可阿婆们哽咽地说:"不说了,说了心里不舒服。"
电影里的很多阿婆们,大多都被划定了逝世时间,2017年。这些阿婆们有的弯着腰在路边安静地站着,有的自己做简单的饭菜,有的为找不到抗日勋章而着急,有的为自己活的太久而怕拖累儿女,而有的,甚至都没出现在镜头前面。
日本留学生麻衣一直照顾海南的几位阿婆,她说阿婆的孙女告诉她阿婆走了,已经办了葬礼。说阿婆还没来得及用那床新棉被,说阿婆就那么睡着,睡着睡着就走了。麻衣背对着镜头痛哭的时候,我也控制不住自己,她说,阿婆原来是真的走了。
还有的阿婆啊,儿女都说她多灾多难,可她却说,这世界多好啊,我没想过要走,红红火火,没想过的。
她们说,你们能来看阿婆,阿婆就很高兴啦。她们说,希望中国和日本永远友好,因为一打仗,就会有人死去的。她们说,这些事还说干嘛呀,我老了就会带走的。
原来一直抓住历史的沉重不放的是我们,阿婆们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我们想象不到她们所经历过的苦难,也想象不到她们的坚强。
影片从一场葬礼开始,也由一场葬礼结束。愿仅剩的八位阿婆能活百岁千岁,愿老者不死少者不哭。只是希望后人在提起这段历史的时候,能知道,她们不是"慰安妇",她们只是二战时期被迫成为慰安妇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