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03 全网唯一讲清新医改的底层逻辑,不是针对外企,而是要杀一批内资企业
达叔一 达叔经济学 昨天
这是达叔经济学的第97篇原创
2020年8月20日,医疗改革的大手笔,第三批国家集采结果公示,市场一片哀鸿。
本次带量采购涉及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等55个药品品类,数量之大,接近前两批集采之和。
这批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3%,最高降幅高达95%,“神药”二甲双胍(250mg)的价格拉低到1.5分/片。
虽然有过前两次的冲击,但还是将整个医疗市场的情绪,再次推向高潮。
很多自媒体,除了很多情绪上的解读,几乎没有一个说到点子上。
达叔准备来梳理一下本轮医疗改革的底层逻辑和新的制度设计,今天聊第一个话题:国家集采的手段和目的。
1
国家集采,是一场迫不得已的改革,政府亲自下场:利用买方垄断优势扶持卖方寡头。
先来说迫不得已。
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就是一步步开放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带来繁荣的过程。
但是,在几个重要领域,都没有取得想要的效果。
比如,“以市场换技术”的汽车领域,市场被国外品牌占领大部分,却没有换到任何想要的核心技术,策略基本宣告失败,要重新在新能源赛道上再开一局。
芯片领域,那么多年,尊重市场,没有取得进展,距离却被越拉越大,最后被卡脖子。
但是,在一个高铁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让中国理论界和决策层,重新思考操作路径。
从思考路径来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中国决策层眼中,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哪个手段好使,就用哪个。比如现在主流观点,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互不否定。
新一代的执政者和年轻官员、学者,都经历了猫论的洗礼,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争论。
国情自有不同,行业亦有差异,在搞改革前,先要做一番自我剖析。
行业分析:技术壁垒低、资金密集型低的行业,放开市场充分竞争,可以取得丰硕的成果,比如轻工业、服装、食品等,普通工业制成品,已经横扫全球。
但技术壁垒极高,投资金额巨大的行业,比如汽车、芯片,按照纯市场的玩法,都失败了。
反而是高铁,利用铁道部垄断地位、世界级大买家,和德国、法国、日本高铁巨头对垒,获得了优势,最后真正实现了用市场换技术,弯道超车。
制药行业分析:
制药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前期研发费用超高,业界一直流传着“双十”理论:新药研发,耗时十年,耗资十亿。
一旦路径选择失败,效果不理想,前期投资全部打水漂,算上名义利率,弥补资金机会成本,新药成本可达25亿美金。
中国制药企业,有几家敢这么玩?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医疗卫生投资巨大,成果显著,但是制药企业的质量,令人堪忧。
中国药品制造企业统计口径不一,2016年以前整体数量约4800家,几乎清一色是仿制药,罕见原研。
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肩负14亿人的健康使命,中国药企历史担当失衡。创新药和仿制药,在全球舞台全面失语。
于是,2016年,中国搞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干掉近2000家药品制造企业,从4800家,降低为2500-3000家制药公司。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只是组合拳的第一招。
要降价,大家说质量不一样,所以价格不一样,现在药品一致性都做好了,能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是不是大家质量就差不多了?
既然质量差不多,从逻辑上讲,就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砍价格了。
2018年,第二招,国家集中采购。
政府亲自下场,利用超级买家的垄断身份,进行带量采购,4+7政策,独家最低价原则中标,中标产品价格平均降幅52%,业内一片哀鸿。
降价只是短期、表象目的,缓解医保压力;
深层次目的,要亲自推动提高中国制药行业集中度,再杀2000家制药企业,最多留下1000家内资制药企业。
养出巨头,进入全球制药竞争。
那市场化竞争,办不成么?
答案是两个:
1,可能办得成,但是太慢了,国家等不起。
1980年代,全球化学制药的研发高峰期,欧美日制药企业抓住了机会,全部登顶成为世界制药巨头,中国制药企业完美错过。
2010年代,化学药基本沦为普药,世界各国都站在生物制药等同一起跑线上,这次中国不能再错过,一旦错过,必将再次落后几十年。
制药企业会乖乖的听话去搞生物制药么?绝大多数是躺着赚钱的,不会去玩高风险的生意。
国家把普药价格彻底打下来,让想躺着赚钱的家伙,不转型就得死,想赚钱的去搞研发,去做生物制药,形成倒逼机制。
生物制药新赛道,时间窗口很短,一般的市场规律可能办的成,但是国家已经等不起了。
2,办不成。
制药行业,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色彩,每个制药公司,都是地方政府的税收大户,财政来源。
没有国家层面的外力介入,这些地方制药企业,永远都不会被市场出清,即使是一个僵尸企业,也能得到大量地方财政或金融支持,大而不能倒。
至少在地方官员眼中,地方制药企业,不能倒在自己的任期内,否则影响就业、影响税收,影响政绩。
如果没有生存危机,几乎不可能成长为全球性的制药巨头。
既然这样,那就制造生存危机,干死一批。
政府利用购买力垄断地位,亲自扶持制药卖方寡头。
这个套路,在其他领域反复上演。
团购、电商、直播、打车软件、共享单车,这些所有行业,兴起时,千帆竞发、千团大战,资本汹涌进入。
两三年后,拼杀出寡头和垄断者,行业稳定,形成世界级的公司。
背后还有高瓴资本等财团推动,滴滴和快的合并,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血流成河之后,成长为世界级巨头,才有资格刀枪入库。
资本干预不了地方政府的白手套,中央政府来搞你们这帮不思进取的蛀虫。
To Be or Not to Be.
2
中国医疗模式的现在困境:政府买单的市场化。
国家集采,政府亲自下场,是计划经济的复辟,必然催生一系列的副反应,比如质量问题,药品断供等。
明知道有很多副反应,还要继续推动,除了制药行业长远发展考虑,更关键的是解决当前火烧眉毛的问题:
国家社保陷入了人民战争,没钱了。
21世纪初,中国的医保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模式和美国模式。
苏联模式:免费医疗不免费,税收筹资做医保。
税收筹资,从逻辑和操作上有一定的公平性。
有钱人多交钱,没钱人少交钱,集中到医疗保险账户,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这是钱的来源。
来源是税收筹资,使用是按需分配。
努力做到对贡献不一的穷人和富人,治疗一样,服务有差异。
但是,在真实操作中,却对作出卓越贡献的中产阶级、工薪阶层极不公平,支付了巨大的税收医保支出,却和穷人一样排队、争抢那一点可怜的公共卫生资源。
而体制内的权贵、真正的有钱人,一不用交医保,二可享受老干病房等超高端免费医疗。消解掉了很大一部分医保资源,但是不能展开写,容易喝咖啡。
这种不公平一旦被认清之后,庞大的工薪阶层和小老板们达成一致共识:多发补贴和报销,少交医保和社保,小微企业获益,工薪阶层获益,医保筹资困难。
除了医保筹资困难外,医保还面临浪费严重的问题。
前面讲了借鉴的苏联免费模式弊端之外,中国还借鉴了美国模式:政府为特定人群买单。
美国是为65岁以上的老人,以及收入贫困线以下的弱势群体买单,引发了巨大的骗保产业链。
医院、医生、医药公司、器械诊断公司、保险公司等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巨大利益共同体,大干快上骗政府的这笔钱,美国政府赤字连年上升,越发恶化。
美国的医疗支出在财政支出占比,已经成为美国财政最严重的负担,远超国防占比。
达叔未来会写医疗改革的一个系列,医疗健康行业和房地产行业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规模巨大,增长很快。
两个能够带动大量就业的同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相似,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都对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有很大改善,搞的好,民众有极大获得感,利于统治,而且区域性明显的行业很难受到国际冲击,容易管理。
发展好医疗行业,不是中国政府的可选题,是必选题。
中国政府目前面临的医疗困境,是“政府买单的市场化”,这是最坏的一种局面。
所有利益集团,本来应该是相互制约的团体,面对政府买单,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统一目标,去抢夺政府的这笔钱。
当然也有一个医疗改革的解决方案:政府增加医疗行业财政投资。
但在增加医疗行业财政投资之前,不解决政府买单市场化的问题,多少投资进去,都会被利益相关方消化掉,真正的人民有多少获得感?很难说。
于是,新一轮医改,就摆到了台面上。
在增加投资之前,先从制度层面改革,用制度安排节约钱。
患者在欧美感冒就被安排回家喝水了,但是在中国感冒,患者到医院要是被安排回家喝水,那么医院没饭吃,只能喝水了。
如何让医疗体系减少浪费,该喝水的回家喝水即可,这是制度需要解决的。在这之前,财政再次大规模长期投资的可能性不大,这是达叔研究医改的初步判断。
3
改变用药比例。
有一项研究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和英国进行医疗费用对比,每年人均都是300美元。
看着人均医疗支出相似,但是扒开来看,医疗支出成分相差巨大。
人均300美元的医疗支出在英国,大部分是癌症等肿瘤用药,普通用药绝大部分都是免费的。
而中国的人均300美元医疗支出,打开来研究,绝大部分是安全、无效、利润高的辅助用药。
绝大部分的癌症、肿瘤患者,面对高额、自费的肿瘤药,选择了望而却步,放弃治疗。
中央政府本轮医改的主要方向之一,大幅度降低普药价格、降低肿瘤药价格,并把肿瘤药纳入医保。
改变用药比例,才能在花一样钱的情况下,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今天写的内容有点多,下次再写新一轮医改中,各个公司的应对策略和对个人的影响。
觉得对你有帮助的小伙伴,帮忙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大时代。
加达叔个人微信号,期待有机会合作,也为了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