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师北宸写作课前,已经写了近一年的公众号,这一年可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从题材的选择,素材的收集,到标题的拟订都是凭感觉来的,而关于写作的理论和教程几乎没看没学,完全靠高中语文课的写作基础硬撑。
所以这一阶段算是土法炼钢,效果自然一般般,但总觉得要持续的写,并且写好,还是需要一套方法论作为指导的,抱着这样的心态,参加了师北宸写作课,可以说这次写作课系统的梳理了我这一年来写作中的概念和方法。
如果说我自己的摸索是土法炼钢,那这次的课程就是高大上的技术,对比发现土法有些地方竟暗合高端技术,但更多的是需要改进的不足,而这些概念的更正是两周来我感触最大的地方,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确的概念将帮助我在之后的写作道路上少走弯路,加速进步。
被加强的正确概念
1.写作不能靠灵感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了,在开始写作前,我一直认为写作这玩意,拼的是天赋,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读书五努力,像我这样高中语文不及格大学士,没天赋,努力也是白搭,而史蒂芬金,村上春树,慕容雪村这样的作家,一定是因为有天赋在先,然后努力才有用,接下去自己动手写着写着才发现,原来写作好似练肌肉,越练越有,直到听老师说,写作是个技术活。
既然是技术活,那就属于铜钱灌油的范畴,所谓:“无他,唯手熟尔”,刚才提到的那些作家平时也都会给自己安排固定时间,输出固定量的内容,因为,在轻微压力范围之内,制定写作任务是保证持续输出的好办法。
因为灵感虽好,但它时有时无,它是大脑在放松状态下的思维发散,可遇不可求,而定量输出则是定势思维,虽然看上去有点笨拙,但他是发散思维的基础,不然怎么解释再好的作者也不是篇篇精彩,而是像脉冲一样,隔段时间才会来个波峰,所以纪律在写作中才是最根本的。
幸好,在这一年的写作过程中,我下意识似的要求每周三篇,也算是误打误撞地执行了这条原则,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保持。
2.走到哪,写到哪
最开始别说写字了,就连对看书环境的要求都很高,最好找个安静舒适,再能泡上杯咖啡的地方看书,多惬意啊,可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状态,除了大学或者单身,很难再有。而且经常脑子里有想法的时候,若是不及时写下来,它就像在水面吐了口泡泡的鱼一样溜走了。
还好现在智能手机上的笔记软件都很好用,我就慢慢练出了在碎片时间,想到就随手写两笔的习惯,于是在地铁上,吃饭等菜的间隙,班车上都能写了,这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了时间,把原本无所事事的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有种一天多过了几小时的爽快感。
再后来听老师介绍他自己也用这个方法后,不禁觉得摸着石头过河也有蒙对的时候。
但,自己摸索总会有不少弯路,以下就到了我觉得需要改进的概念了。
需改进的概念
3.不求量,但重质
从去年此时到今年,我们经历了微信公众号,自媒体,个人写作的大爆发,无数个人投入到了这个领域,在这一年的写作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自组织的写作社群,其中有不少社群要求参与者进行日更,当时觉得这帮人好牛好厉害,这么高频率的更新,简直是职业水准了。
结果老师一语点醒我们,这样子高强度的输出,对文章的长期质量是很难保障的,类似于马拉松选手,再厉害也不可能天天跑,总要有休养调整期,才能跑出好的成绩,虽然写一篇文章不像跑场马拉松,需要巨大的身体消耗,但是高强度的输出,通常会造成作者没时间从事看书,研究等输入活动,造成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这点对新手尤其,就好比一个不怎么运动的人,上来就跑马拉松,总归是不科学的嘛。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对于日更也就释怀了,转而考虑,如何能把文章写好,把意思表达清楚。
4.输入最重要
一篇文章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大约是100:1,也就是所谓1000字的输出对应100000字的输入。一开始听到这个观点,觉得道理没错,但比例是否夸张了点呢,十万字相当于半本书了,而一千字连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都嫌短啊。
后来老师解释道,输入并不一定都是看书,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见过的人,看过的影视,经历的事件,乃至观察和研究都是一种输入,也就是说,所谓的输入,是个人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度,越是敏感的人,输入的途径越多,当你始终抱着观察生活细节的态度,那一切就都成了输入。
当然输入还是有优劣之分的,最好的是长销不衰多次再版的经典图书,国际顶级的学术期刊,比如经济学人,纽约时报,还有就是有机会多和牛人接触,接受最前沿最新鲜的思想,这些输入多是需要调用理性认知,更多的是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所以刷剧不能算输入。
5.输出有价值的东西
我现在能一周输出三篇,但回顾一年来的文章,有很多都是自怨自哀,这样的文章认可程度自然不高,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文章取得了不错的回馈(相对于我的关注人数来说),这其中的区别是什么,想来就是两个字---价值。
在写公众号一始,就听老司机说,文章要对别人有价值才能获得认可,当时对这句话一知半解,什么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有价值的?
当时对这个概念很模糊,直到写作课上再次提到“写有价值的东西”,结合这一年的经验,多多少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所谓有价值,可以是实际的功效,比如一个菜谱,解释清楚某个新概念,也可以是写出别人写出内心隐藏着的却无法正确表达的感情,比如各种鼓励,鸡汤,吐槽文,甚至纯粹是帮人救无聊杀时间,在我的公众号里,无论是健身系列文,还是区块链的基础说明,又或者表达对摩托的喜爱,都属于这个范畴。
当然知道了这些,写下了这篇文字,不表示我今后就能做好,毕竟这世界上最无奈的话就是,“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亲躬”,这两周的课就是我在文字海洋上的中转港,在这里完成补给后,让我航向更远的彼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