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和二胡这两种民间乐器,现在很少看到了。前不久去镇远古镇,在舞阳河边的一家商店里看到几只笛子和一把二胡,拿起二胡来,把玩数秒,居然拉不出几个像样的音符来。不仅手指僵硬,而且记不得音符位置了。最后,只得放下二胡,拿起笛子,而大街上也不便试吹,加上笛子看上去制作粗糙,也只得放下。
回想起来,那曾经的文艺青年标配的笛子和二胡,离我们远去也有多年了。
八十年代的校园,每到晚自习以后或者周末,总会听到几曲笛子或二胡的声音,在收音机都是奢侈品的年代,哪怕那声音像劁猪佬吹的牛角声,哪怕像谁家的公鸡打鸣,在我们看来,都是艺术,更是音乐。如果笛子、二胡、口琴、吉他一起来,那就是交响乐了。
我的第一根笛子是自制的,第二根、第三根一直到第N根都是自制的。当时住在边远山区,笛子和二胡更是民间文艺青年不可多得的乐器。
那时的供销社也买得到笛子和笛膜,但似乎有点贵,于是小小的我们这样的文艺少年就开始自制。
不就是一根竹管吗?不就是在那竹管上面钻几个眼儿吗?不就是找一点竹子里面的膜贴在一个眼儿上吗?
何况,看见大孩子们做过。
方法很简单。拿一把砍刀,在自家的竹园里砍一根指头粗细的竹子,再宰成一尺多长的一段一段的,把竹节里面的横隔子用烧红的火钳烙通,再用烧红的八号铁丝在竹管上比照别人的笛子烙八个眼儿,差不多就成了。
看到自己的专业制造,把笛子像模像样的拿好了,对着嘴去吹,才知道那声音怪怪的一点也不像人家笛子的声音。原来是没有笛膜!
连忙找了一点撕皮纸,就着口水贴上去,再一吹,也是怪腔怪调的,只差挨打了。
对,去找没用完的竹子,破开,在竹子里面小心翼翼的撕下内膜,再小心翼翼的贴到笛子的紧挨吹奏孔的第二个孔上。再吹,那声音还真有那么一点像了。于是欢天喜地的瞎吹起来。
笛子就这样制作完成了。兴趣也就越来越大了啊!
于是一根接一根的做,音调也越来越正。似乎上了瘾,上学时,书包里别一根笛子,回家后,一直吹到太阳落山也不累。
可是问题来了,“铁匠”妈看到我和弟弟沉迷与笛子之中,怕不认真读书,加上那曲子也许没有美感,难以陶冶情操。在警告不力“说不听”的情况下,年轻的妈妈一气之下直接把我们辛辛苦苦自制的笛子扔进灶洞里当柴给烧了!
我们真是欲哭无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