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继续分享《人生只有一件事》的重读感想,关键词感恩、修心、说话、相信、工作、爱自己。
01
越成长,越发现,人需要感恩,想要有所学、有所进、有所贡献,更应该感恩。
不只是感恩家人的陪伴,感恩朋友的帮衬,感恩同事的配合,也要感恩那些曾经和自己过不去的人,感谢那些曾经看似过不去、放不下的经历。
好的或坏的经历,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多看到正面因素,多看到个人成长,也就不再纠结于彼时此刻的难堪、尴尬、挫折。
常怀感恩之心,每天感恩一件事、三件事,会发现心态越来越好,会吸收越来越多的正能量,生活越来越顺当。
02
要感同身受,不要一厢情愿。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和感受,所以想做到感同身受并不简单,需要精心修炼。
具体来说:
先是放空自己、认真倾听,然后随时提问、保持同频,最后如实表达、形成共振。
毕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他人的感受,不好去揣测,特别是根据自己过往经验来揣测,因为那样会无形中陷入个体差异之中。
就比方说,有人觉得社交很简单,而有人就是社恐,有人朝九晚五上班就很舒服,有人就受不了这样。
所以,在感同身受之前,先放空自己,认真倾听对方、理解对方,然后才有可能懂得他的喜怒哀乐。
03
修行就是修心。
圣人与凡夫的差别在于心,高手与普通人的差别在于心,成长与不成长的差别在于心。
想要不负时光,搞清楚怎么使用自己这条命,那就得修心,不断外观内省,不断扪心自问:
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想形成哪种生活模式?想怎么书写人生传记?等等。
很多时候,没办法一下子想清楚,可以且想且试,不断调整。
无论境遇好坏、问题多少、利益大小,保持修心的自觉,以及修身的精进,也就能涵养、巩固心之力,努力活出自己。
至于成就大小,时也运也命也,何必强求。
04
说话是技术,是你我的刚需,时时处处都要说话。
不仅如此,它更是一门艺术,考验的是胸怀和智慧。
有些话,必须要说,有些话,可以不说,有时候,说多说少,要看对象,看情境。
「为我说、为事说、为人说」,这个划分就很有启发性。
为我说,要少说,关注点少放在自己身上,尤其是不能以自己为中心。
为事说,要实说,实事求是,不说假话,真话不全说,假话不能说。
为人说,要多说,夸奖赞美,推功揽过,与人为善,方能与己为善。
05
相信相信的力量。
外在境况,有顺境,有逆境,很多时候,个人能力有限,无法左右。
而内在心境,是不是笃定,却是可以自己控制的。
相信,自然就能不纠结、不内耗,不相信,也就无法坚定面对不确定性,更无法应对挑战,或者主动迎接挑战。
而自己不相信正确的方向,甚至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执行力,又怎么让别人相信呢?
很多时候,人都会自我迟疑,都有从众心理,却欠缺的,往往只是一个相信的理由。
06
没有完美的工作,正如没有完美的人。
所以,与其不断追求完美工作,不如立足当下,做好眼前的工作,从中发现自己喜欢的内容,发现对自己、对他人的意义所在。
如果一时找不出来,那也可以自己赋予一个,有了意义,也就能让身心倾注其中。
如果能欢喜做、持续做,像巴菲特老爷子跳着舞去上班,那最好不过了。
即便不喜欢,怎么尝试和努力也爱不起来,那也没关系,主动断舍离。
毕竟一份工作是有限游戏,而工作是无限游戏。
07
爱自己,是结果,这个视角很有趣。
不是说,起点是爱自己,动作是爱自己,而是结果是爱自己。
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在日常,我们所思所想所行,很多都是下意识的,处于一种惯性模式,做一个决定,采取一个行动,不会刻意去想是不是在爱自己。
所以,遇见那么多人,做了那么多事,有没有爱自己,从结果上能反映出来。
对于验证准则,这点深有体会。
过往工作的调整,我自己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是不是能让自己成长,更欣赏当前状态下的自己还是期待调整后的那个自己,虽然存在不确定性。
如果能更欣赏、更满意,那就勇敢告别存量,探索增量。
每天坚持阅读写作也是一样,其实是一个爱自己的结果,充实自己,提升认知,倒逼自律,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给别人带去更好的东西,可能是一次分享、一次协助、一个故事。
又一次迎来辞旧迎新的日子,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都能爱自己,喜欢自己,塑造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