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语
《易·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易·繫辞上》:“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
《管子·立政》:“私议自贵之説胜,则上令不行。”
《晏子春秋·问下二十》:“命之曰狂僻之民,明上之所禁也。”
《国语·晋语一》:“其上贪以忍,其下偷以幸,有纵君而无諫臣,有冒上而无忠下,君臣上下各饜其私。”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上初即位。”
《三国志·魏志·张邈传》“还保城,不敢出” 裴松之 注引 汉 王粲 《英雄记》:“ 布 遣 许汜 、 王楷 告急于 术 …… 汜 楷 曰:‘明上今不救 布 ,为自败耳! 布 破,明上亦破也。’ 术 时僭号,故呼为明上。”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
《宋书·礼志二》:“虽幽遐侧微,心无壅隔。人情上通,上指远喻。”
宋 岳珂 《桯史·郑少融迁除》:“既而 少融 益舋舋论事,敢於劘上,上亦欣然纳之。”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食货》:“今上即位之初,锦衣卫旗校革三万一千八百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且喜今上性喜文墨。”
《红楼梦》第二八回:“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各色上用纱一百匹。”
宾语
《易·益》:“损上益下,民説无疆。”
《易·节》:“六四:安节,亨。《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晏子春秋·谏下一》:“夫民无欲残其家室之生以奉暴上之僻者,则君使吏比而焚之而已矣。”
《文子·上礼》:“羣臣推上意而坏常,疎骨肉而自容。”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中行寅 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是法姦也。”
《国语·齐语》:“ 桓公 又问焉,曰:‘於子之乡,有不慈孝父母……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
《国语·晋语一》:“其上贪以忍,其下偷以幸,有纵君而无諫臣,有冒上而无忠下,君臣上下各饜其私。”
《庄子·山木》:“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荀子·议兵》:“未有贵上安制綦节之理也。”
《荀子·彊国》:“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敖,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下比周賁溃以离上矣。”
汉 贾谊 《过秦论中》:“即四海之内,皆讙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仁义法》:“虽有乱世枉上,莫不欲正人。”
《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史记·酷吏列传》:“﹝ 张汤 ﹞於是丞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銖钱,笼天下盐铁。”
《史记·佞幸列传》:“然 邓通 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
《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汉书·文帝纪》:“ 济北王 背德反上,詿误吏民,为大逆。”
《汉书·贾邹枚路传赞》:“ 贾山 自下劘上, 邹阳 、 枚乘 游於危国,然卒免刑戮者,以其言正也。”
汉 班固 《西都赋》:“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藪泽,陂池连乎 蜀 汉 ,繚以围墙,四百餘里。”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赵相汝南李统》:“时 冀州 有疑狱, 章帝 见问 统 。 统 处当详平,克厌上心。”
汉 荀悦 《申鉴·政体》:“以苛为密,以利为公,以割下为能,以附上为忠,此叛国之风也。”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违上顺道谓之忠臣,违道顺上谓之諛臣,忠所以为上也,諛所以自为也。”
《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潘勗 《拟连珠》:“臣闻媚上以布利者,臣之常情,主之所患。”
《后汉书·杨震传》:“帝发怒,遂收考詔狱,结以罔上不道。”
《后汉书·宋均传》:“每有駮议,多合上旨。”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躬秉劳谦,引喻 周 秦 ,损上益下。”
唐 黄滔 《答陈磻隐论诗书》:“诗本於国风王泽,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诗人乎?”
宋 陈亮 《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状》:“以妖为瑞,是罔上也。”
宋 岳珂 《桯史·郑少融迁除》:“既而 少融 益舋舋论事,敢於劘上,上亦欣然纳之。”
元 杨朝英 《叨叨令·叹世》曲:“他待学欺君罔上 曹丞相 ,不如俺葛巾漉酒 陶元亮 。"
《三国演义》第二回:“四方盗贼并起,侵掠州郡。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云长 问 玄德 曰:‘ 操 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
《绿野仙踪》第三回:“则张翀造言生事之迹实,而欺君罔上之罪定矣。”
《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三年》:“ 光 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巴延三》:“时有上亲侍小内臣 鄂罗裡 ,人素聪黠,颇解上意。”
介词宾语
《荀子·大略》:“《小雅》不以於污上,自引而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