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诉求主要是政治的、经济的,这样的群体,必然由社会危机所催生。
现在探讨,这个危机是什么?假如太平天国可以取胜,它有无可能解决这个危机?
结论是:这个危机是农耕文明的马尔萨斯陷阱,只能靠进入工业文明来解决。太平天国不可能解决这个危机。
个人观点,这个危机孕育于清朝的康乾盛世,一直延续到中共改革开放前。
中共的改革开放几十年,基本解决了这个危机,说是基本,是因为中国的农民工还没有充分融入城市,春运潮就是证明。另外,按照中国耕地的现状,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还不够。
这个危机的孕育、生长、发展到基本解决,经历了中国几个政府,它们连同一些组织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作出不同的实践,太平天国是其中一个组织,它以自己的方式对这个危机作出反应。
先简单谈谈康乾盛世。
我对此没有什么了解,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此时期称为康乾之治。西方传统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支持的人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 ,即清朝的高峰期。不支持的人之指出此期间制度僵化,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乾隆后期各种民变相继爆发,也标志着清朝开始走向衰落,清朝遂陷入萧条冷落的嘉道中衰之世。
康乾盛世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时期,学界1对“康乾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争议。
我的观点是,康乾盛世是中国近现代危机的孕育期。
从一开始就避开危机的钥匙,掌握在清朝政府手中,它必须在这个时期采取行动,才可以在社会没有觉察到时将其消弥于无形。
但它开始没有认识到,后来觉察到时,社会上已经感觉强烈,作出了激烈反应。
清朝政府后来虽然觉察到,但也没有正确认识到危机的根源,没有找到解决之道。它最后似乎已经认识到了,但历史没有再给它机会。
对康乾盛世,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不能偏执两极中任何一极。
它确实在经济上比较成功,但它的政治确实是僵化的,不能认识到处在青萍之末阶段的危机,就是证明。当然,这个难度比较大。即使是现代的议会民主制,也难说在危机孕育阶段就能认识到。只是后者调整起来更容易一些(因为没有死顽固挡道)。
马尔萨斯陷阱是农耕文明的宿命。
康乾盛世的繁荣,带来了人口的空前增长,农耕文明的生育率较高,日子好过一点就更高。
这样必使中国历史性地由人少地多跨越到人多地少的阶段,这是问题的实质。
到了人多地少,危机就以土地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使得社会上把危机视作是土地制度问题。
这个危机,只能通过工业化来解决,不能在农业内部解决。
只有工业文明才能解决问题,是唯一的出路。
为什么工业文明就可以?
1 工业文明可以吸收农业的剩余劳动力
农耕文明有一个特点,始终有剩余劳动力存在,即使土地充分也是一样。
有一个农闲季节,农闲了,大家都是剩余劳动力。
因为我们都出生在49年后,所以对这个没有什么切身体会。
搞了集体化之后,农闲不闲成为常态。但之前,农闲是存在的。这是农耕文明社会稳定的一个隐忧。
人见人爱的政府从来都不存在,总有不满意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给不满活动提供了人力资源。
如果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就更多了。
流民四起,农耕文明的政权就会风雨飘摇。
工业文明可以解除这样一个大隐忧。
2 工业文明可以增加农产品产量,这是后来的实践证实了的(化肥农药和其它新技术)。农业内部,不可能实现这样的增产。
这个当时当然不知道。
但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这个好处自然会来的。
3 工业文明可以增强国防实力
这个在当时是可以想得到的,康熙就是一个科技迷,他是知道的。
这个也很重要。如果有外国的入侵,那就烦得很。中国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4 工业文明可以降低生育率
这个当时当然也不知道,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点。
要想不掉进马尔萨斯陷阱,最要紧的就是不能有高生育率,否则迟早掉进去。
上面四点,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社会及政府当然不可能完全认识到,其中1,3可能勉强,2,4似乎不可能,特别是4,西方人是否认识到都是一个问题。否则马尔萨斯便不能把其理论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这个理论只适用于农耕文明,对工业文明来说,并不成立。
但不管认不认识得到,你搞了工业,好处自然会来,危机没有冒出头来,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么,当时的清朝政府有无可能引导国家进入工业文明?
当然有可能。
康熙就是一个西方科技迷。但他只是停留在个人爱好上,没有变成国家行为。如果变成国家行为,那当然不一样。
其儿孙没有继承这个爱好,但乾隆接见了英国使团,亲耳听了别人的介绍,但他嗤之以鼻。如果他热情接受,那当然不一样。
就不分析清政府为什么会这样了,只是指出,无论康熙还是乾隆时期,都是可能进行这样的改革的,如果那个时候这样作了,后面的麻烦事,就不会发生。
中国必须进入工业化才能避免危机。
但中国因为种种原因,又一直没有进入工业化。开始还可以徐徐进行,到了后来,非快速进行不可。
直到1978年,中共开启了改革开放,在境外发达经济体资金技术大量涌入的条件下(仅台湾就提供了50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进行了快速工业化。
从乾隆登基的1736年到1978年,已经过去了242年。推迟了两百多年(如果从康熙算起,有300多年)的进程,当然只能快速大规模进行。虽然1978年以前中国也有工业的发展,但其规模对于解决危机,是杯水车薪,靠农业积累来推动大规模工业化,根本不可能。
上面的论述说明,中国的危机就是农耕文明的马尔萨斯陷阱,只能靠进入工业文明来解决。
太平天国可否解决这个危机,就要看它是不是这个思路。如果不是,当然不能,即使其顺利控制全国,也不能阻止危机的发展。
相反,由于战争造成的大规模破坏,会使危机更加严重,并且模糊社会对危机的认识。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太平天国同清朝政府一样,没有认识到危机的实质,无意推动工业文明,只是在土地制度上作文章,有个天朝田亩制度。
我没有看过这个制度的文本,也没有兴趣。
为什么?因为你土地少了,又不能变出来,那有什么办法?
你设计新的土地制度,把你的新土地制度吹上天,也不能变出一寸土地来。
在这个问题上作文章,没有任何意义。
相反,折腾使社会元气大伤,更加深危机。有研究指出,太平天国对经济破坏的影响,一直到20世纪都可以观察到(通过受难深重的地区与较轻地区的对比得知)。
前面引用的百度百科的”康乾盛世“条目中有一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它说明的是,在农耕文明的条件下,康乾盛世已经到了顶点了。这个结论,虽不中,亦不远,从这个角度来看,折腾其土地制度,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