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个留学生,也许会过千万种不同的留学生活。你可以在教室-图书馆-寝室三点一线中度过,你可以在凌晨两点的兄弟姐妹会里畅饮高歌,你可以在各个社团之中穿梭直到找到自己的最爱,你可以和恋人、朋友共度快乐的时光,你也可以走出校园,到社区做志愿者、到公园里散步、到野外去露营……
老实说来,离开中国去美国留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在五年的时间内读完一个博士、三个硕士学位;没有想过自己能够一分钱的学生贷款都不背负然后一毕业就留校工作;没有想到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式会发生这么多的变化。
可以说,在众多的留学方式中,我努力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不是平静枯燥、而是苦中作乐的曲线救国之路;而站在路的这端回头望去,汗水、泪水洒了一地,笑声、欢呼声、加油声也是不绝于耳。
凭心而论,数年的留学生活,我实在太幸运:在失意挫败时总能遇到贵人——帮助我拿到奖学金的教授、学姐,无比耐心教我经济学的老师、TA,陪伴我打球写论文不离不弃的“黄金搭档”,一直作我坚强后盾的某人,在工作机会面前心仪我的领导,“微的会客室”访谈节目高效强大的工作组……
父亲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承蒙朋友们的厚爱和帮助,我得以愉快地留学和成长。何德何能,获得这么多人无私的帮助?对于那么多的支持鼓励,我常常觉得无以为报, 唯有继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不服输精神,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过好每一天,并且把自己所知道的、所经历的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我觉得这几年留学生活之后,自己的思维经历了一种巨大的变化:最开始总是担心如果发言不好、英语不地道同学会怎么看我,老师会怎么想我,以致紧张、不能好好说话,然后自怨自艾、怪自己错失机会。后来慢慢发现原来别人哪里有空管你这么多,每个人都忙死了,以前那些担忧顾虑完全是杞人忧天,忧人自扰;而勇敢说出自己声音的做法还是蛮受尊重的——至少别人知道了你还是有自己想法的。于是便形成了想说就说、想做就做的果敢态度,做事从此不再瞻前顾后,逐渐被旁人羡慕为洒脱自信了。
我也充分认识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简而言之,对于你所看到听到的,对于书本、教授和权威,不要盲从和任意听信,不要只是抄笔记、记住事实、点头相信,而是多问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综合各方观点,努力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态度。我们的中国留学生中有太多勤奋刻苦的好学生,笔记抄得认认真真,阅读全部都提前做好,但是课堂讨论却无话可说,提不出属于自己的观点视角,在课堂里非常没有存在感,在“课堂参与得分”得分一般甚至中下。非常有必要在听到观点、读到文章的时候,经常问问自己,哪些同意以及为什么,哪些需要改进,自己的态度观点是什么,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
我坚定地认为,留学是一场属于自己的冒险——你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留学生活将过得怎样——而在这场大冒险需要的众多品质中,有一种脱颖而出——它的名字叫做积极主动。积极主动去教授的office hour提问,和同学介绍自己、互相认识,参加校园的各项活动,向学长学姐积极请教,在发现问题时打听资源……你会发现,消极被动的你和积极主动的你过上的是冰火两重天的不同生活,经历的也是完全不在一个调调上的冒险。
其实出国并不是锻炼自己、改变世界观的唯一可能——我见过太多在国内读本科、研究生但是英语出众、想法相当全球化的人,反之也见过留学几年英语说不了几句、厨艺倒是增长了不少的人。孰是孰非,孰好孰坏其实并没有单一的判断。
留学是一场属于自己的冒险,关键看你自己要什么、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那么我祝愿,无论留学与否,你能够梦想成真, 平安健康地走过想看的风景,尝试想做的事情,并最终成为那个想成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