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澶渊之盟化干戈
第三节 左右摆
再说被契丹俘虏的王继忠,尽管受到辽国君主的优待,“但一颗红心向党,身在曹营心在汉。”
此次辽国大军南征。王继忠也跟随耶律隆绪出征。
王继忠见辽军进展不太顺利,乘机对耶律隆绪和萧太后进言,劝他们与大宋讲和,这样双方都有益处。
萧太后和耶律隆绪觉得打仗劳民伤财,过于疲劳,和谈谈得好,也未尝不是一条途经。
辽主派李兴持辽国讲和表章及王继忠的书信,到莫州,交给莫州都部署石普。
此等大事,石普当然不敢擅自做主,立即上报朝廷。赵恒接到石普奏章,既惊骇于王继忠的未亡,又惊喜于契丹的讲和,但更怀疑辽国讲和的动机!
赵恒思想很挣扎,群臣当然莫衷一是。
寇准仍然杠杠的,力主抵抗,不同意讲和,说契丹提出讲和不过是缓兵之计,辽军一定还会大举进攻。
正当大宋朝堂群臣各叙己见时,闰九月底,前方果然传来契丹几万大军进攻岢岚军的消息,不过被高继勋击败。
如此一来,争论是否议和就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了”。赵一颗恒摇摆不定的心,又偏向了寇准。决定听从寇准建议,御驾亲征。
于是,赵恒强打精神,任命周莹为驾前贝、冀路都部署,葛霸为驾前邢、洺路都部署。
十月中旬,赵恒下诏给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王超率兵赶赴澶州行宫,诏魏能、张凝、田敏屯定州,为自己的亲征打好前站。
同月,宋辽两军又分别在莫州、威虏军、岢岚军及北平寨等地干了几仗,双方互有胜负。
王继忠锲而不舍,又劝辽主议和,避免双方两败俱伤。耶律隆绪让王继忠再写书信给大宋,说明讲和的真实意图。
赵恒接到契丹国书,再次开始动摇!左思右想,想到了
老宰相毕士安,毕士安因为年老得病,在家卧床养病。
赵恒亲自登毕士安府第,一来探望老宰相的病情,二来征询毕士安对议和的看法。
毕士安听完赵恒口谕,沉思良久,答道:“契丹议和,可以相信!陛下应当加以笼络,不能断绝议和的退路。”
赵恒内心喜悦,口里却强撑着面子道:“辽寇强悍,恐怕不是真心议和!”
毕士安分析道:“臣曾经问过契丹投降的军士,他们对臣说,尽管辽军深入我国内地,但是屡屡受到我大宋军民的打击,很不顺利,早就想撤退,只是耻于没有撤退名义。他们也怕有人乘虚捣毁自己老巢啊!议和之请,不是妄言!加上王继忠家属在我大宋,王继忠能不顾后果欺骗陛下?”
赵恒大喜,亲自回书王继忠,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契丹议和。同时命枢密院甄选人员出使契丹。
枢密院推荐曹利用,赵恒道:“这是军国大事,不能轻易用人。”可是第二天,枢密使王继英又推荐曹利用。
赵恒没辙了,这事又不能让寇准参与。只得授予曹利用閤门祗候、崇仪副使的官职,让他捧国书到契丹军营议和。
曹利用飞驰到契丹军中,耶律隆绪母亲萧太后亲自在车驾上接见他。车轭上放置一块横板,板上摆放着餐具。
萧太后请曹利用一同饮食,而随从官吏则分两排陪坐。
吃完后,双方开始谈判,萧太后提出要大宋割让关南地区(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以南地区,在河北高阳县,为宋辽的边界,军事重镇)给辽国,辽国答应退兵,双方睦邻友好,曹利用明确地表示拒绝。
双方第一次谈判,就这样很快谈崩了,曹利用只得打道回府。
寇准听闻赵恒派使议和,心中十分不爽,恰好曹利用无功而返,寇准抓住时机,再劝赵恒亲征。
毕士安这时也劝赵恒坚定信念亲征,只有以“战”才能促“和”。赵恒摇摆的心,再一次回归正轨。
十月底,赵恒任命雍王赵元份为东京留守,主持东京事务。
正当赵恒鼓足勇气,整兵将行时,十一月初,大白天的天空竟然出现了太白金星,这在封建时代,是件了不得的大事。投降派议论纷纷,认为大军北行不吉利,逃跑派又建议往南走。还有人认为,将有大臣死亡以对应“星变”。
寇准和毕士安力陈不可往南,并且说,只有亲征,才有胜利的希望。
毕士安卧病在床,特意写信给寇准道:“吾屡次上疏请求跟随陛下亲征,陛下手诏不许。今大计已定,请君努力而为!士安得以身应星变,为国尽忠,固所愿也!”
佐料:毕士安(938年-1005年),字仁叟,代州云中(山西大同)人 ,公元966年进士。
赵恒以寿王任开封知府,毕士安为开封府判官(开封府二把手)。赵恒为皇太子,毕士安为右庶子(太子宫官),赵恒即位,毕士安为权开封府事(代理知府),其后为翰林学士。可以说,毕士安一直是赵恒身边亲信。
毕士安治学严谨,赵恒曾让他校勘《三国志》、《晋书》、《唐书》,有人说三国两晋许多事鄙陋低劣,不能流传于世。赵恒征询毕士安意见,毕士安道:“恶以戒世,善以劝后。善恶之事,春秋有载!”
赵恒认为有道理,遂命毕士安刊发。
毕士安喜藏书,擅长书法,仪表谈吐不凡。晚年时,视力不济,犹每日读书不辍;所储之书,皆亲加校雠,或亲自缮改,不遗余力,又精通词翰,有文集三十卷。
公元1005年,毕士安以病请求退休,连接上疏七八次,赵恒都不同意。十月,毕士安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毕士安一生清廉,死后无田园居第,其家人甚至借贷为生。后来的宰相王旦向赵恒面奏,赵恒感概不已,赏赐其家白银五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