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琴童学琴内驱力的建设

你的孩子学琴用人盯吗?如何不用督促,能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自觉完成,与被动完成之间最根本的差距,就是在于思维的不同,不同的思维层级有不同的人生和结果。


大脑处事逻辑分六层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事情时,通常会分六个层次,有人用很简单的六个词来解释:环境、行为、能力、信念、身份、精神。

思维六层阶梯图


一、环境层——外部归因


孩子不好好练琴,会抱怨,爸妈辛苦给你赚钱交学费,学了不好好练。


孩子觉得,练琴太苦了有什么用,还不如出去疯玩,基本功太枯燥,弹点简单的小曲开开心多好。


老师觉得,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家长和老师创造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老是不好好练琴按要求完成作业。


他们的思维和情绪全被环境左右,抱怨是他们的典型特征。


“环境”即外界条件,思维模式在环境层的人,聚焦于外在环境,喜欢“外部归因”,认为问题的出现都是别人的错或环境不好。


二、行为层——主观能动


老师学生家长配合的不如意,他们会尝试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行动去争取改变。他们想我要再努力一点,再勤奋一点,孩子不爱练琴那家长老师多监督一点,1小时不够就练2小时,我不信就扶不起来这个阿斗。


行动层的人思维模式关注环境中自己的实际运作,他们认为问题出现是因为自己的行动力不够,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行动、行动、再行动”。


三、能力层——创造选择


遇到不顺,他们会去想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到底为什么我做得不好,为什么孩子不爱练琴,会去找方向补能力。是否老旧的教育方式落后行不通,需要对外找先进的方法来武装自己或者心理学的课程帮助下自己。


能力层次的人涉及到如何认识自己的选择,我有没有选择?还有什么其他可能?还有什么特别的能力?这个能力包含技能运用和情绪管理。


思维模式在能力层的人,关注于能力的提升,他们喜欢“内部归因”,寻找差距,主要的应对模式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四、信念层——价值主张


他们发现问题出现之后,不仅仅识别什么能力可以补救,还能找到其中重要的问题进行排序,优先级问题优先解决。学琴的方向应该是什么?对于学琴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是什么?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经验,或者失去什么?


思维模式在信念层的人,更关注什么对自己最重要,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证书还是学习过程中某项能力的提高),这些答案支撑他们在生活中秉持一套信念和价值去处理每一件事。主要的应对模式是“做正确的事”。


五、身份层——社会认同


家长,孩子,老师,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他们以什么样的身份立身于这个社会?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他们想通过什么身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思维模式在这一层面的人,关注我是谁,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因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会做某种选择和行动”。


身份决定他的信念、价值观和能力。


六、精神层——改变世界


这个世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精神层,因为他们在思考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耶稣“活着就是为拯救世界”,


特蕾莎修女“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可能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还是要将最好的东西付出”。


他们不论选择任何事业,生来都要改变世界,生来要为世界创造价值,生来就要为社会创造福祉与财富。


当一个人谈及他的人生意义,或者自己谈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时,便涉及到“精神”层次。(换句话说: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别人而活)



思维模式在精神层的人,关注“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我如何能改变世界?”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如何改变世界,让它更好?”


                          二

上三层引领下三层


通过前面环境层家长学生老师的故事,我们看出一个人的思维上限,很大程度决定了他的格局和处事效果。


同样一件事,在低维视角人眼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一个高维视角人眼中,问题可能很容易解决,甚至问题本身都会消失。


同样境遇,抽出不同思维当事人的解决方式来分析,每高一层次思维结论,都使低一层的问题变得没有意义。


环境:都是别人的错:孩子太懒,老师太不负责,家长太不配合。


行动:比别人多付出2小时看看能不能有进步


能力:还有什么选择和可能性?是否应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来帮助解决问题。


信念:时代变化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抓住不变的本质,抓住核心问题,拿出不放弃使命必达的决心。


身份:不仅要做好本身职责,还要用积极赋能的正能量影响身边的人,成为灯塔,点亮他人,成为迷失中的领先者。


精神:预判人生,行业,未来的大环境和发展趋势,充分明白这个场上将会发生的一切,自己的道路和路径,做出当下最符合自己意念和追求的决定,对未来深信不疑。



上三层与下三层的关系就像物体和物体的影子,改变物体影子必然改变。很多人成长的迷茫,都是太过于聚焦下三层完成的好坏,却很少停下来对上三层做深度思考。


但实际上,不管是人还是学习这件“事”,都是由上三层引领。上层对下一层都可以兼容,但反过来不行。比如身份思维可以解决能力思维的问题,但能力思维解决不了身份问题。


对孩子而言,如果他处在“小学霸”“好孩子”身边小伙伴的“好伙伴”的身份和精神思维模式,才会不断的努力,创新,积极应对学习当中的苦。


对于家长而言,“父母的使命是什么?”“我的家规,教育理念讲的是什么?”“我的身份应该是什么?”


当下觉得最重要的事情,也许用长期视角来看,排序完全不同,正如一个临终的人不会认为此生最重要的是权力和金钱


关于思维6层次的意义,与具体转换与实操的内容请听下文分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