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朝望
我少年时候,没啥娱乐,喜欢猜字迷,初一到桂林,就买了一本小迷语书,其中有一个字迷:“一边绿一边红,一边喜雨怕风,一边怕雨喜风",猜不着,打开迷底原来是个"秋"字。
当时立即联想:平时上学走过田埂,当夏天下雨时,看到水田里绿油油的稻禾在滴滴答答的雨点中摇摆,像是在翩翩起舞,要是到稻禾结穗后最怕大风吹倒,确实是喜雨怕风;而那熊熊燃烧的烈火烧得再旺也经不起一场雨淋,农村家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吹火筒,用于把炉子的火星吹燃,真佩服古人偏偏把性格相反的字放在一起,就有新义了,当大自然的植物叶颜色由绿变红,便表示秋季到来,看来揭开字迷的迷底也蛮有趣的。
还有一次,也有趣,是读初一的时候,语文老师见到同学们互猜字迷,他便随口念了迷语——"蒋介石手下无将,白崇禧被绑在中央,两边都是铁丝网,李宗仁带子去逃亡",全班同学没有一人能猜出,后来老师说是一个繁体字"藥"。
原来,文字是经过了简化后,所以,从小学起所学的文字都是简体了,"藥"是"药"的繁体字,也就是"药'的前身,并没有学过,肯定猜不出来。
直到后来,我考进药学院校,学到《医古文》时,课本全是繁体字,才知道"藥“字是草字头下面加一个"樂"字,繁体字"樂"就是简体的"乐"字,古人知道,"身之有病,当求药医"(宋 · 邵雍),凡能为人解除痛苦、让人快乐的草本称为"藥"材,包括按病症特点把多味藥材(药材)制成了便于使用的藥膏(药膏)、藥丹(药丹)、藥丸(药丸)、藥散(药散)等藥剂(药剂),都离不开"樂“之草本。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相当于现在的卫生部和药品局颁布的药典,还把治疗"闷闷不乐"之症的药方,命名为"逍遥散",至今还是名方。总之,不管古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言师釆藥(药)去,只在此山中"都是乐(樂)于其中……。
同样,养字简化之前是"養","養"离不开"食",现在,注重养生之道,归根结底,就是两句话"管住嘴、迈开腿",而要管住嘴,就是注意饮食,包括做到营养、健康、绿色、环保的饮食,现代医学已证明许多的疾病与饮食有关,预防疾病的養生之道,根本在于饮食,祖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养在于食,即養在於食。
看来,祖先造字时早就注明它的本义了——用药(藥)之目的在于让人由痛苦变快乐(樂),即藥为樂之草本,養以食为根基,不止这些,生活之中,还有许多有深刻含义的文字和说法,却因时代变迁,让现在的人们忘记了文字记载固有的本义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