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史
太原名称由来
说到太原,人们会想到山西,太原是山西的省会,也是山西的政治经济中心。
这一期我不说山西的煤,也不说山西的陈醋,更不说山西的汾酒,这些都是大家都熟悉的,先不说,以后节目会说。
今天这期我说说山西的历史,渊源。你们一定会感兴趣的,欢迎关注我的节目。
说到山西啊,学过历史的都知道,三家分晋。中原第一大国晋国曾经和南方的楚国,西边的秦国,都是当时实力雄厚的国家,甚至一度称霸,碾压秦国几十年。晋国后来内部势力分化,韩赵魏,三个家臣矛盾尖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要做晋国第一执政。结果谈不拢,谈崩了,晋国就此一变三。三家就是韩国,赵国,魏国,在晋国这个大哥身上看不到前途,三个小弟瓜分了大哥的地盘,各自为政,自谋出路。三家分晋是个历史事件,而且很关键,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关键节点,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之后赵国定都晋阳,晋阳又称太原。
接下来就是秦了, 公元一场长平之战,让赵括出了名,也让山西出了名,长平在山西境内的运城。秦国崛起,成长为秦朝,一统天下,
秦始皇把天下划为36郡 ,设置太原郡,郡的省会在晋阳。
汉代全国划为13州,并州刺史部在晋阳办公,也是省会,太原称并州的开始源于这,闻名遐迩。
东晋十六国时期晋阳先后被刘渊,石勒,慕容燕,苻坚占据。北魏仍为太原郡。南北朝时,晋阳又是东魏和北齐的别都,始终保持着霸府的地位,高欢,高阳父子坐镇太原,遥控朝政。
很火的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翻拍好几次,你们耳熟能详。隋朝时期,太原,是当时的全国性大都市,河北道行台,总管府,太原郡,重要的名称都往上加,可见皇帝有多重视。
李源,李世民父子以太原起家,定都长安后以唐为国号,唐的名字来自晋阳,古称唐国,有虞国分唐之说。唐初,并州设为大总管府,大都督府,并数次扩建晋阳城,分其为北都,北京,河东节度使的办公地,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李白也说,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都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度,一时间,太原声明显赫,传为龙城。
宋太宗赵光义害怕太原的龙城美誉,火烧晋阳城,引汾河,晋水夷为平地废墟。千年古城破坏。
元朝时,太原为太原路,成为全国的交往中心,北到岭北行省,东到奴儿干都司,西到西藏,南到南海,都在此交流,留下足迹。由此奠定了,明清的版图,习惯。
明朝初年,太原城为九边重镇之首,拱卫京都。
清朝,设为太原府,省会在太原阳曲县。
近代,山西都督阎锡山经营山西38年,建立军工业,使山西成为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阎锡山被称为山西王。晋商闻名天下。
历史文化
自 商周以来太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 陶唐、 北唐、晋、晋阳、 太原郡、 代国、并州、太原国、 龙山、太原府、 北都、北京、 西京、 龙城、 太原路、 冀宁路、 阳曲、太原市等。太原在历史上曾为九朝古都,在从周朝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古建筑。太原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
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 诸戎、 匈奴、 鲜卑、羯、氐、羌、 突厥、 回纥、女真、契丹、蒙古、满族等民族在此与汉民族进行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或缘于仿效,或缘于抵御外敌,保家立国,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如杜佑在《通典》中说的“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太原地区方言为 太原话。历史上许多皇帝都与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被称为 龙城。相传 唐尧和 大禹曾建都于 晋阳。西汉初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前受封代王,国都便是今天的太原,太原也被称为潜龙之地。曹魏末期,封于太原郡的 晋王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政权,并以“晋”作为国号。 前秦、北魏、 东魏、 北齐曾定都于晋阳或以晋阳为实际政治中心。北齐高祖高欢称太原为霸城。 隋炀帝杨广即位前曾为晋王。隋末,李渊为唐国公和太原留守,起兵晋阳建立大唐,并以太原的古称作为国号。太原成为唐朝的龙兴之地,被唐太宗誉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唐高宗即位前曾为 晋王,而同样来自 并州 文水的皇后武则天则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太原府自 武周起成为 北都,宋太宗即位前也受封为晋王。
太原市市徽是中国第一枚 市徽,其图案内容为双塔、并字、煤层和火焰,象征太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 煤炭资源丰富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和四化建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