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八) 【原书卷十·八二】
余最爱言情之作,读之如桓子野闻歌,辄唤奈何。录汪可舟《在外哭女》云:“遥闻临逝语堪哀,望我殷殷日百回。死别几时曾想到?岁朝无路复归来。绝怜艰苦为新妇,转幸逍遥入夜台。便即还家能见否?一棺已盖万难开。”《过朱草衣故居》云:“路绕丛祠鸟雀飞,依然门巷故人非。忆寻君自初交始,每渡江无不见归。问疾榻前才转盼,谈诗窗外剩斜晖。绝怜童仆相随惯,未解存亡欲扣扉。”沙斗初《经亡友别墅》云:“千古鱼陂占水乡,四时烟景助清光。弟兄不隔东西屋,宾主无分上下床。斗酒几番当皓月,题诗多半在修篁。今朝独棹扁舟过,回首前欢堕渺茫。”厉太鸿《送全谢山赴扬州》云:“生来僧祜偏多病,同往林宗又失期。两点红灯看渐远,暮江惆怅独归时。”王孟亭《归兴》云:“漫理轻装唤小舰,何缘归兴转萧骚。老来最怕临歧语,灯半昏时酒半消。”宗介帆《别母》云:“垂白高堂八十余,龙钟负杖倚门闾。泣惟张口全无泪,话到关心只望书。”某妇《送夫》云:“君且前行莫回顾,高堂有妾劝加餐。”
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县临涣镇)人。东晋时期将领、名士、音乐家,丹阳尹桓景之子。富有军事才略,参谋州府军事,大司马桓温引为参军事。出任淮南太守,抚军御敌有方,迁建威将军、历阳太守。太和六年(371年),联合谢玄打败了前秦将领王鉴和张蚝,封为宣城县子,迁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建元十九年(383年),参加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天王苻坚,封为永修县侯,加号右军将军。太元九年(384年),迁江州刺史,治理有方。入为护军将军,卒于任上,追赠右将军、散骑常侍,谥号为烈。平生善于吹笛,宿有“笛圣”之称,笛谱改编成琴曲《梅花三弄》,桓伊唱的挽歌与羊昙唱的乐歌、袁山松唱的《行路难》辞,时人称为“三绝”。桓伊除了吹笛子,也非常爱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当时的宰相谢安也十分喜爱音乐,两人见面时也经常谈论音乐。谢安见桓伊对音乐造诣很深,喜欢音乐到了如此地步,便说:“桓子野对音乐可谓一往有深情!”,于是后世就有了成语“一往情深”。
汪舸,(约公元1736年前后在世),字可舟,自称客吟先生。婺源人,流寓扬州。生卒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初前后在世性。不谐俗,偃蹇贫病以殁。工诗,《四库总目》为五十岁以后所作,杭世骏篇之序。与袁枚相识。
朱卉,字草衣。清代康、雍、乾时期较为知名的文人之一,在清代中前期诗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一生布衣。安徽芜湖人,一说休宁人。侨居金陵。
沙维杓,(?-1782),清诗人。字斗初,江苏吴县人。乾隆间与张冈同居苏州城西下津桥,自号“两布衣”。长髯巨嗓,时作悲歌,如酒豪剑客。工诗,与袁枚、王昶、吴泰来、钱大昕、王鸣盛等交游唱酬,任兆麟录其诗入《吴中诗人集》,谓其诗品清敻(音xiòng)绝伦,直与张永夫颉颃。著有《耕道堂集》、《白岸诗集》。
厉鹗,(1692年—1752年),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全祖望,(1705年-1755年),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
王箴舆,字敬倚,号孟亭,宝应(今扬州市宝应县)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授武英殿纂修。历官河南临漳、渑池、洛阳知县,卫辉府知府。在官卫辉府知府的任上,曾帮助地方兴建泉源书院。工诗文书法,著有《孟亭编年诗》、《木清阁文稿》等。曾为时任江宁知县的著名诗人袁枚纂《江宁县志》二十六卷。
萧骚,词语。释义:1、形容风吹树叶等的声音。五代·齐己《小松》诗:“后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2、形容景色冷落,萧条凄凉。 唐·祖咏《晚泊金陵水亭》诗:“江亭当废国,秋景倍萧骚。”3、稀疏。宋·陆游《初秋书怀》诗:“二十年前已二毛,即今何恨鬓萧骚。”
临歧,汉语词语。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别常在岔路口处分手,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指古人送别在岔路口处分手。
宗圣垣,(1736年—1815年),字介藩,号芥颿,会稽人。乾隆三十九年举人,五十二年挑发广东为知县。历官文昌知县,广、惠、潮、雷、琼五郡同知,权罗定、德庆等州。年七十六引疾归,居九曲山房。年八十卒。生前刻有《九曲山房诗钞》十六卷,另有续集一卷、杂著文尺牍四卷,皆未刻。事迹见宗稷辰《雷州府君墓志》(《躬耻斋文钞》卷一○)。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真情之作,人多喜之,是因读者与作者常有共鸣。此处之共鸣,除了感情相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诗作的文字描绘能够戳中读者的泪点。本条诗话所记载“便即还家能见否?一棺已盖万难开。”“绝怜童仆相随惯,未解存亡欲扣扉。”“两点红灯看渐远,暮江惆怅独归时。”“泣惟张口全无泪,话到关心只望书。”“君且前行莫回顾,高堂有妾劝加餐。”每一联读来,都令人惆怅万千,唏嘘不已,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真情是基础,而精确、凝练而富于诗意的叙述则是感动读者的关键。为啥同样是离别诗,读来感触不同,其差距就在于作者有没有通过文字叩击到读者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