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之前发了一篇有关翻墙看外网的推文翻出墙外是想看些什么呢?分享到社群后引发了一些讨论,其中有一个观点是:国内也有在线课堂,真的有必要再费神费力去外网吗?
我的看法是:有必要!
我把国内的在线教育平台粗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国外的教育平台合作,通过自身在国内的影响力,整合各类在线教育资源,比如果壳网旗下的MOOC学院、MOOC中国等等;另一类则是现在如火如荼的知识付费平台。
02
▲
我支持知识付费,自身花在这些付费平台的费用也不少,光今年前四个月就买了“得到”上的数个专栏、Spenser的写作课、赵周的拆书帮等等。
但上一篇帖子讨论的都是免费资源,所以这里主要还是聊一聊免费课程。
03
▲
关注在线教育时间比较长的朋友可能会对早先的一些在线公开课有印象,那时哈佛、斯坦福、MIT等世界名校相继开出了各自的公开课。这对于像我一样根本没指望上常春藤盟校的学渣简直就是天大的福音。
但听了一段时间的课程后就感觉和预期有落差,因为在线公开课的教授们其实仍旧在面向课堂中的学生授课,只是录制之后放到了网络上。有些互动和课后作业都受到远程教育的局限,加上缺少一定程度的督促,导致不容易坚持。
这也是当时在线教育的一种通病,所以在线公开课的形式现在已经慢慢为MOOC所取代。
04
▲
MOOC,在国内翻译为“慕课”,我首次接触慕课应该是四五年前的Coursera(www.coursera.org/)和edX(https://www.edx.org/),当时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与在线公开课相比,慕课最大的不同就是讲师直接面对远程那一头听课的学生。讲师会针对性地讲解课程内容、布置作业、安排互动,就像在真实课堂上课一样,作业也有上交的时间。有些慕课甚至还有学生互评与交流社群。
那么国内也有慕课,而且还是中文的,又何必去外网看英语视频呢?
因为慕课和慕课也是不同的。
05
▲
国内有许多所谓的慕课只不过是将课程做了个线上直播而已,教学的方式仍旧是老套路。比如某大学的一系列微观经济学慕课,虽然老师说的都是中文,但对于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供需关系”这类名词的解释只是照搬教材,密密麻麻一大片板书,我也记了满满一笔记本,却是有记没有懂。
同样的课程,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就直接走出课堂,在超市、在菜场直接用实例交给你“看不见的手”怎样控制着排队的人数、“供需关系”又如何管控着价格,甚至三言两语就把我之前没弄明白的机会成本解释的一清二楚。
06
▲
真不是我崇洋媚外,国内也有优秀的课程,比如同样是经济学课程,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国内大部分的教育方式从孔夫子时代就一直没变过。
扯远了,我对于在线教育的看法是,在线教育改变的不能仅仅是上课形式。就像上大学时曾旁听过一堂植物学方面的课程,老师在讲台上放的PPT再精美,也远不及走出教室,指着门口的梧桐树讲解来得生动。
用现学现卖的经济学理论来说,在决定要上一门课程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个课程花钱与否,而是在上这门课程时丧失的做其他事情的机会,也就是说,做一个选择时的成本是做当前选择时被放弃的剩余选择中的最优者。
07
▲
这个时代大家都这么忙,又经历了应试教育的摧残,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抽出时间想学点东西,如果把精力都浪费在滥竽充数的课程上,只会削弱自己的学习激情。
所以,我的选择是,要么付费去上牛逼的老师讲的课,要么是利用国外优秀的免费资源上靠谱的课,毕竟在这个时代,妖魔鬼怪都能出来讲课,别被那些混账老师耽误了才是最重要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