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跟曾经的我一样,不理解这么一句话:「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期望,是一种自己脑海中的想象,有了想象,就会不自觉地跟现实做对比。超出期望的部分,叫「超值」;低于期望的,叫「落差」。一个人的幸福感,就取决于对期望值的管理。
如果你的期望值心比天高,失望几乎就是一种必然会产生的情绪状态,因为现实不以任何人的想法去运转,多方的共同参与,决定了现实的模样。每个人除了能控制自己的部分外,剩下不可控的部分,就是老天的工作,俗称「尽人事听天命」。
曾经的我经常抱有期望,只求最好,儒家把这种毛病叫“将迎意必”。即:主观臆断,一厢情愿,设定一个必然的预期,然后,达不到这个预期就不接受。
《论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说,孔子没有“意必固我”四大毛病,主观臆断、期必、固执、执着于自我。期必,即期待事物必然会怎样。有一颗“期必心”,就是毛病。
解决方案也很简单,就是不抱期望,大白话讲叫「做成了更好,做不成拉倒」。即便做不成,做这件事的体感已经积累到自己身上了,每增加的一分阅历,未来就会多增加一分「智慧」,反正人生就是用来体验的,尝试了,知行合一了,就好。
千万不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实的状态是「耕耘还有收获的可能,不耕耘连收获的可能都没有」。从人性的角度看,这种充满变数的状态,是反人性的。
但很无奈,这个世界的变化,远远超出了每个人的想象。市场会变、需求会变、周期会变、趋势会变,就连自己也会变化。
最浪漫的事莫过于「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在承诺的那一刻我相信彼此对对方的爱是真诚的,可是时间会变,环境会变,人为了适应环境,也会变化。即便是忠贞不渝的爱情,结婚后也会变成柴米油盐酱醋茶。
你看,期望随处可见,跟现实对比后的落差,这种情感上受伤害的失落,更是比比皆是。婚姻、感情、事业、学业等等,这种「期必心」是绝大多数人的身上,都有的毛病。
看透了这一点,受伤的次数多了,心上都起了厚厚的老茧,不对任何人、人和事抱有期待,很多人把这种状态理解为「心硬了」,其实这种状态是「成熟了」。
在这种成熟里,会生发出一种「厌世」心态,但生活依旧继续,看到希望仍然要努力追逐,但却不抱任何期望,这种「乐观」与「厌世」的结合,就是佛学中一种基础状态,叫「乐观厌世」,这是一种处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