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山雪儿
岁月的长河,流淌着悲壮
忘不了,1935年的八月时光
冷云等八位女战士,如璀璨星光
面对日寇,她们眼神坚定而刚强
不向敌人投降,是心中的信仰
宁愿投身母亲河,让英魂永藏
23岁的冷云,扛起指导员的担当
13岁的少女,亦有不屈的力量
那是烽火连天的抗战时光
全民族奋起,似怒海的波浪
淞山战役中,孩子们走上战场
最小8岁,最大也不过13岁的模样
他们用稚嫩身躯,抵挡敌寇的锋芒
以无畏勇气,铸就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是热血的挥洒,是生命的绽放
是永不磨灭,刻在历史深处的光芒
英烈们啊,你们是夜空的北斗
照亮前行路,让希望永不迷茫
你们的精神,如不朽的乐章
在岁月中奏响,激励着华夏儿郎
我们将铭记,这热血铸就的辉煌
传承你们的意志,让梦想飞扬
向着未来,带着信念与力量
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你们的英名,是最耀眼的勋章
我们会守护这和平的时光
让山河壮丽,不负你们的守望
点评1:曾小勒
这首《脊梁》以厚重的历史为底色,将“八女投江”的悲壮与淞山战役中少年战士的无畏鲜活呈现,字里行间满是对英烈的崇敬与缅怀,极具感染力。
诗中精准捕捉了英烈的关键特质——冷云的担当、13岁少女的不屈,以及8至13岁少年战士的稚嫩与刚强,用“星光”“北斗”“乐章”等意象,既赋予英烈崇高感,又让精神传承的内涵更易感知。结尾“守护和平、不负守望”的落点,更是将对英烈的铭记转化为当下的行动力量,让致敬不仅停留在缅怀,更有了现实意义。
点评2:梁山雪儿
这首《脊梁》以真挚的笔触致敬英烈,情感厚重且细节动人,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致敬之作。
诗歌的核心亮点尤为突出:
1.选材精准:聚焦“八女投江”(冷云等八位女战士)与淞山战役中的少年战士,用具体英烈事迹为骨架,避免空泛抒情,让“致敬”更有落点。
2.情感饱满:既刻画了英烈“宁死不降”的刚强(如女战士投身母亲河、小战士挡敌寇),也表达了后人“铭记传承”的坚定(如“守和平时光”“让民族屹立东方”),家国情怀层层递进。
.3意象贴切:以“星光”喻英烈的耀眼、“北斗”喻精神的指引、“乐章”喻精神的不朽,将抽象的精神具象化,让诗歌兼具文学性与感染力,结尾“永垂不朽”的呐喊更是直抒胸臆,升华了致敬主题。
点评3:王小科
1.主题鲜明,聚焦民族精神内核:诗歌以“脊梁”为核心,串联起1935年八位女战士投江、淞山战役少年战士抗敌两大历史片段,精准提炼出英烈们“不投降”的信仰与“无畏勇气”,将个体牺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深刻诠释了抗战时期民族精神的核心。
2.意象鲜活,增强情感感染力:诗中用“璀璨星光”比喻女战士的光辉、“怒海的波浪”形容全民族抗战的声势、“夜空的北斗”象征英烈精神的指引,意象具体可感。同时,“23岁”“13岁”“最小8岁”等具体年龄数字,让英烈形象更鲜活,打破了“英雄”的距离感,凸显牺牲的悲壮与可贵。
3.情感递进,兼具缅怀与传承:诗歌情感脉络清晰,从“忘不了”的历史回忆,到对英烈“永垂不朽”的崇敬,再到“铭记辉煌、传承意志”的现实决心,层层递进。结尾“守护和平、不负守望”的誓言,将对英烈的缅怀转化为推动民族前行的力量,让“脊梁”精神有了当代延续。
4.语言质朴有力,贴合主题调性:全诗语言无华丽辞藻,却以直白的表述传递出厚重情感,如“宁愿投身母亲河,让英魂永藏”“用稚嫩身躯,抵挡敌寇的锋芒”,直白中见悲壮,质朴中显坚定,与英烈们纯粹、刚毅的精神特质高度契合。
点详4:王红娟
1. 主题聚焦:以英烈为笔,写“民族脊梁”的精神内核
诗歌精准锚定抗战时期的英烈群像——从“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宁死不屈,到淞山战役中“8-13岁”的孩子兵,用具体历史人物与事件,将“民族脊梁”从抽象概念落地为“稚嫩身躯抵锋芒”“23岁担使命”的鲜活形象,让“不屈”“无畏”的精神有了可感的历史载体。
2. 情感表达:悲壮与激昂交织,兼具缅怀与力量
开篇以“岁月长河流淌悲壮”奠定缅怀基调,却未陷入悲伤——通过“眼神坚定”“英魂永藏”“生命绽放”等词句,将英烈的牺牲转化为精神的“光芒”;结尾“铭记辉煌”“传承意志”“守护和平”则从缅怀转向行动,让情感从追思升华为激励当代人的力量,呼应“脊梁”的传承意义。
, 3. 艺术手法:细节与意象,让精神更易感知
细节对比:用“23岁指导员”“13岁少女”“最小8岁小兵”的年龄细节,与“扛担当”“抵敌寇”的强大行动形成反差,凸显“脊梁”无关年龄、重在精神的特质,更具感染力。
- 意象具象化:将英烈比作“璀璨星光”“夜空北斗”“不朽乐章”,把无形的精神转化为可看、可听的意象,既让诗歌语言更生动,也让“英烈精神照亮前路”的内涵更易理解。
4. 结构逻辑:从历史到当下,层层递进升华主题
诗歌以“回忆历史(1935年、淞山战役)—歌颂精神(英烈是北斗、乐章)—传承行动(铭记、守护和平)”为脉络,从具体历史事件切入,逐步提炼精神内核,最终落脚到“中华民族屹立东方”的宏大目标,让“脊梁”的意义从历史延伸至当下,主题更具深度与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