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功的定义和标准,见仁见智。
心怀期望,制定计划,付诸努力,实现目标,我认为这就是成功,无论这目标是什么,大或小。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没能达成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失败。
按照这样的解释,在即将结束的9月30天挑战中,我失败了。
我的目标是——“尝试30天不看电影和电视(综艺和连续剧)”,结果没能做到。
1. 下决心没用,实事求是的理性分析才可靠
痛下决心和拒绝失败是脆弱的完美主义者最容易落入的陷阱。
听到某个成功人士的经验或奋斗故事,心头一热,“和他们相比,我真是太安逸太懒惰了”,于是痛下决心:“从明天起,我要如何如何……”
决心一下,整个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仿佛自己已经脱胎换骨,从前跌倒的障碍和逃避的困难都不在话下,从明天开始,每一天都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无论遇到什么特殊情况都决不放弃,决不后退,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现实却是——
第一天,斗志昂扬。
第二天,还算不错。
第三天,勉强完成。
第四天,好累呀,状态不好,做了也是白做,等明天状态好一点再继续吧。
第五天,唉,昨天没有完成任务,每天坚持的行动就这样中断了,好沮丧。
第六天,连续两天没完成任务,厌恶言行不一的自己,这样的状态不是我想要的,下次吧,下次一定每天坚持,百分之百完成计划。
第七天,默默地结束,默默地期待下一次改变的契机和完美的行动计划。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我有过!我曾经也是一个脆弱的完美主义者:既然早起,就要每天5:30准时起;既然写日记,就要每天写;……一旦计划受到影响,无论是外界的因素还是自身的原因,就会很焦躁很沮丧。
对自己过分苛责,会使状态过于紧绷,心灵缺乏弹性,从而影响行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我在制定9月的30天挑战计划时,之所以选择“尝试30天不看影视节目”,也是因为一位优秀的女性在分享成长经验时提到——“三年多没有看连续剧了”。
我深知影视节目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也很清楚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还是下决心试试。
在此之前,我每天都要看至少30分钟的影视节目,工作日通常是吃饭的时候看一集美食日剧,周六日通常是两到三部电影。
尤其是周六日的电影,是小学三年级就养成的习惯,可谓根深蒂固。那时候,家里可以收到香港的电视台,本港台、翡翠台、明珠台,一到周六日晚上就连播两部电影,黄金时代的港产片,英文原声的好莱坞大片,有时也看中央六台的译制片和老电影。
刚进大学那会儿,没有电脑,每个周末都泡在老图书馆或计算机房看电影。后来有了个人电脑,几乎把所有看过的电影全部复习了几遍,然后开始追美剧、英剧和日韩剧。
对我而言,观看影视节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放松和娱乐活动。
这项活动是否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影响了我的学习和成长呢?是的。
是否应该把它全盘否定,彻底从生活中去除呢?并不是!
挑战的第三天,我就有点忍不住了,因为那一天恰好是周六。当时特别想看一集日剧《侠饭》,吃饭的时候来一集,又开胃又暖心,单是想想都觉得兴奋和激动。可是,为了挑战,我忍了。
第四天,周日,还好工作安排得很满,上午学习和做家务,下午外出打羽毛球,晚上挑战营小结和书籍共读。吃饭的时候和猫猫一起听《晓松奇谈》,无论声音还是内容都觉得反感,完全是不能看影视节目引起的情绪在作怪。
到了第五天,彻底缴械投降,肆无忌惮地看了三小时电影和综艺节目。
挑战失败,直接原因是自己抵抗不了内心的欲望,放弃了,投降了;根本原因是计划本身不切实际,完全是头脑一热决定的。
如果在制定目标和计划前,我能静下心来理性地思考,针对自己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我想,它应该调整为:
目标:减少观看影视节目的时间。
计划:工作日和周日尽量不看,如果要看,不超过30分钟(一集美食日剧);周五和周六,每天只看一部电影或一个综艺节目,不超过两个小时,尽量安排外出活动作为替代。
这正是我在10月的30天挑战计划中,对原有挑战计划的调整和继续。
2. 如实的记录让我看清自己
30天挑战营有一个规矩,每天打卡。
和常见的完成打卡不同,我的要求是记录打卡:记录事实(做了什么)、评价(情况如何)和感想(收获、疑问)三个部分。
无论当天是否完成计划,只要有记录,就视为打卡成功。
如果没有记录,即使当天完成了计划,也视为缺卡。
遇到特殊情况或状态不好,实在有困难,允许缺卡,但中断不能超过一天,并且第二天要及时补充对于前一天的说明。
为什么这样要求呢?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凭感觉、凭记忆,而感觉和记忆是很容易出错的,一点也不可靠。不信?请回忆,昨天做了什么,前天做了什么,上周做了什么,答案不言自明。
相比每天必须完成任务的硬性要求,每天如实记录实行起来的阻力要小一些,效果也会更好,因为如实记录这个行为本身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反思、总结和提升。
没有记录,你可以很容易放过自己。没完成任务,默默地放弃,绝口不提,就好像这件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不去想,不去看,就这么过去了。
而记录,让你不得不面对自己,没完成任务,原因是什么,明天怎么做,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如何解决。
没有记录,你会误以为成功很容易。完成了任务,很开心,很自豪,记忆的筛选让你记住那些顺利、圆满的时刻,遗忘那些摇摆不定、想要放弃的关口。
而记录,让你静下心来认真分析,能够完成任务,除了自身的努力,还有什么有利的条件和重要的方法。
9月的30天挑战,我失败了,但我遵照自己制定的打卡原则,如实地记录了整个过程。在记录中,我调整了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在回顾中,我认清了影视节目对我的意义和重要性。
观看影视节目,尤其是周末观看电影,对我来说,娱乐是其次的,首先是心灵的抚慰和情感的需要。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待人接物、学习工作,都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一套准则的内核源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外核是学校老师的教诲。
然而,在求学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老师们要求的自己未必能做到,同学们认可的未必愿意去做,现实生活中,言行不一是常有的事情。为此,我时常感到孤独和悲伤。
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高中,再到本科、研究生,尤其是做辅导员的四年,电影是我最好的排解方式,尤其是那种结局幸福、充满希望的故事,总能给我以抚慰,让我好好睡一觉,再去迎接新的一天。尤其是当我在人际关系中遇到挫折或受到伤害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躲到电影里。
可是,现在的我已经成熟了许多,我更能够接受生活的多样性,更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人的言行,而且,通过理性地思考和分析,不让自己受伤,或是受了伤但能够较快地走出来。
只是,往电影里躲的习惯还在,那是长期形成的条件反射。意识到这一点,我明白,我要把注意力放在养成新习惯上,比如,记录和写作,用新的习惯取代旧的习惯。
此外,周末看电影是儿时的我和父母过周末的一项娱乐活动。一个人在异乡求学和工作,周末也不能够和父母相聚,通过看电影,让我感觉情感上与父母联结在一起,让我觉得“这样的周末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
意识到这一点,我发现,只要调整一下思路,只要承认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就能大大缓解周末必须看电影的渴望。
英国社会改革家斯麦尔斯曾说,“如果生活只有晴空日丽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失败。
在即将结束的9月30天挑战中,我失败了。
但是,和成功相比,我收获了更多。
理性分析,如实记录。
让我们每天进步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