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之日》读书笔记2

看了17天,总共耗时6个多小时,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前面大半本是讲人类在疾病中的逐渐覆灭,读来让人觉得悲伤又无可奈何。但从间奏曲开始的后半部分私以为更加精彩。

瘟疫杀死了除了南极以外地区所有的人。仅存的一万幸存者中,孩子的降生带来希望,但平静了没几年后地震和导弹的威胁又令人绝望。4个人踏上一场无可避免的送死行动,为了这个荒谬到让人又愤怒又悲伤的任务付出生命的代价,结果也却没能阻止这场可能会导致人类第二次死亡的劫难。

但无比讽刺的是,又是这第二场灾难,彻底结束了第一场灾难。

原本为了将人类从死亡和瘟疫中拯救出来而诞生的医学,却让35亿人类走向灭亡。而在那之后,旨在灭绝人类而被制造出来的核导弹却拯救了人类。

这是何等讽刺的结局。

小说的最后,以科学家手记的形式表达了对于人类的思考,和对“复活之日”真正到来的期冀。但是人性总是这样脆弱的,在劫难中短暂形成的共识,也许能在刚开始的几代人间继续保存,但一旦失去了灾难的外源压力,内部的争斗又会重新开始。

“人类或许只有通过无止境地反复尝试和屡次失败才能知道人世间的是是非非。虽然如此,我现在把它记录下来,也许在遥远的未来,当人类再次迎来‘灾难之前’的繁荣时,这会对他们有所裨益。人啊,很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一小撮南极人达成的这种共识,也许还会在接下来日子不好过的几代人中间延续。然而,一旦某一代人过上小康生活,这种认识又会被轻易遗忘吧。回想一下,在大灾难发生之前的岁月,我们虽然经历了许多次大型战争,战争却一再重演。‘为了结束战争而战争’的肤浅打斗循环往复。但是,人类可以教育他们的后代缅怀历史,从而把这样的记忆代代相传下去。通过有才华的人的双手,让鲜活的事实以语言、文字等形式重现,把‘南极人’的共识生动地展现给后人吧。为了让子孙们不再沉溺于再次的繁荣,不再对35亿人类丧生的教训视而不见,不再重蹈覆辙,非此不可。”

这也就是《复活之日》真正想表达的关于战争的反思吧。战争虽然惨烈,虽然会引起反战的呼吁,但为了权力和欲望,战争总在不断重演,仿佛人类永远都吸取不了教训。时至今日,和平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战争也还在世界的各个地方进行着。我只能庆幸自己目前还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地区,完全无法想象如果战争真的有一天爆发,生活会变成如何地狱的境况。

读这种末世、灾难之类的科幻小说总能让我再次意识到自身的渺小,连地球在宇宙中都只是一粒微尘,人类就更加微不足道。我们连自己的命运是否在被看不见的高级生命操纵都弄不明白,平日苦苦追求的那些荣誉和虚名又有什么意义。

但这又让我更加反思自己平日的生活,更加想要细致体会生命之中的美好之处。如果下一秒就是世界末日,那我死亡之前会觉得我这一生过得值得吗?还是会觉得有诸多遗憾呢?会不会觉得我在无意义的电子屏幕前浪费了太多时间呢?

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人只拥有几十年的短暂一生,究竟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为了追求无意义的目标卷生卷死是意义吗?被对未来的恐惧击垮,浑浑噩噩过一天算一天是意义吗?还是应该放弃内卷和内耗,去追求我的梦想才算有意义呢?但是我的梦想,又真的是有意义的吗?

但这种问题太去深思就像钻牛角尖了。

我想,面对不确定的生命,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过好今天了。每个今天都是我余下生命中的第一天。就算找不到它的意义,也至少不要浪费掉它。短暂的电子娱乐终究会变成空虚,学习和创作才能带来更加踏实的成就感。对于现实世界的体会也不是狂刷社交软件就能感受到的,终究要走出房门去自己体验。如果我在死亡之前,能够回想起我感受过的美好事物,能够回想起一两件不错的成就,也算是没有白活一遭吧。

当然了,我非常确信我此刻的感悟和决心,大概也坚持不了多久就会消散,之后又会陷入瘫在床上无聊刷手机的境地,这大概就是我作为一个平庸普通之人的脆弱人性。但希望每一次类似的思考都能暂时激励自己一段时间,也许终有一天,我能变成我想成为的人,能完成我的梦想,也能过上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