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家早在两千年前就创造了“九针”,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医疗方法,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认识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说中有“伏羲制九针”一说,现存较早的古籍如《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了有关九针的论述,《灵枢九针论》中也对九针的形状、功用及主治进行了详细论述,皇帝问:“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这里的九,并非单指这九种针具,实则是言其变化多端,能适应多种疾病的治疗。在其《灵枢• 九针十二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说明当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而反映出病理现象时,应根据病症的需要,选用不同形式的针,在人体腧穴或皮肤表面,刺人皮内或肌肉、筋骨间的经络通行之处,施予适合病情的针法,使患者产生疫、麻、困、重、胀、热、凉等感觉,或在局部放血排脓,达到气血调和,经络通畅,补虚泻实,祛邪扶正,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该书中还记载了九针针具的名称、形状及用途:一是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是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是鍉针,长三寸五分;四是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是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六是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是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是长针,长七寸;九是大针,长四寸。它们的功用也随着长度和形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灵枢·官针》中也记载了九种针具的适应证和各自的性能,并详细论述了为适应不同的病情、经脉疾患、脏器病患和邪气的深浅程度等,而应采用的九种针刺方法。指出针刺的要点,在于使用被长期临床实践所证明合乎规格的针具。
晋代·皇甫谧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在其《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一文中,归纳综合了有关九针的来源、形状、长度和作用。元代·杜思敬根据文字记载,在所著的《针灸摘英集》中不仅用文字对九针有所阐述,而且首次绘制了古九针模拟图。明朝众多的医学家也对九针有所论述,并绘制了不同式样的“九针式图”,如张景岳的《类经图翼》、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清朝吴廉编撰的《医宗金鉴》也收录了古九针的大量内容。近代民国医家孙祥麟著《针灸传真》对古九针也有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