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为战争而生的 -- 埃隆·马斯克
埃隆17岁时,已经与父亲生活了7年,他意识到是时候逃走了。前面已经提到了埃罗尔的神经质的特点,这里不在赘述。
埃隆一开始想申请去美国,但是申请不到美国公民身份,只能先去加拿大,作为去美国的跳板。在1989年,埃隆去了加拿大。刚到加拿大时,埃隆有次因为下车买午饭,没赶上巴士,司机把他的行李箱带走了,里面有他的旅行支票和衣物。在花了几周更换旅行支票后,埃隆第一次意识到金融支付系统需要一场变革。生活中的不便就是潜在的商业需求。
在亲戚家短暂安顿后,埃隆在微软的多伦多办事处找了份实习工作。1990年,埃隆选择申请女王大学,没有选择另一所同样离多伦多很近的工程学更好的滑铁卢大学是因为女王大学的女生较多,自己对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的理解不亚于这两所学校的任何一位教授,他迫切需要的是开始正常的社交生活。在大学里,埃隆遇到了纳瓦德·法鲁克,这是他除了家人外的第一个至交。他们都很喜欢电脑、棋盘游戏、晦涩难懂的历史和科幻小说。他很喜欢和法鲁克探讨有关生命意义的哲学问题,或是沉浸在桌游和电脑游戏的世界里。
在南非时,埃隆就开始喜欢上各种电脑游戏了,在大学里他更专注于策略游戏——多名玩家相互竞争、资源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和战术思维来建立一个帝国。策略游戏一开始是棋盘,后来出现在电脑上,埃隆一直都钟爱这种游戏模式:想要克敌致胜,就要实现复杂的规划和对资源的竞争性管理。或许埃隆后来在SpaceX的种种打破现有管理制度的举措,和他从游戏中学到的管理能力有关。埃隆在造火箭的时候无视了除了物理规律外所有规则,一直是压榨员工和资源,我都怀疑他是把员工当成游戏里不知疲倦的单位了。
之后埃隆的弟弟金博尔也搬到了加拿大,也成了女王大学的学生,从此兄弟俩养成了一个习惯:读完报纸后,各自选出其中最有趣的那个人。有一次,他们选中了加拿大丰业银行负责战略规划的高管彼得·尼科尔森。尼克尔森和埃隆很聊得来。一天晚上,当埃隆与尼科尔森的女儿克里斯蒂去参加一个聚会时,他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有没有考虑过电动车这个想法”。看来埃隆造电动车也是早有预谋的。
尼克尔森给埃隆兄弟两提供了实习岗位。在银行,马斯克为尼科尔森研究的一个课题是拉丁美洲的债务。1989年,美国财政部长将提供给巴西等国家的无法偿还贷款打包成了债券。马斯克认为因为有美国政府保底,买入这些债券可以赚取数十亿美元,但是银行否决了,因此他觉得银行蠢。但是尼克尔森表示银行没有那么蠢,他们有自己的方式来处理债券。尼克尔森还表示这对马斯克也是件好事,因为这让他不那么尊重传统的金融业,他才有胆量去创办PayPal(我突然想到了马云)。马斯克从这次实习中也了解到:他不喜欢也不擅长为别人工作。毕恭毕敬不是他的本性,他也不认为大多数人有资格当他的老师。
从埃隆的大学时期和实习经历多少也能从侧面印证一个观点,中国互联网的很多商业模式都是美国玩剩的。美国普及无现金支付的时间比中国早,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取代传统支付的是信用卡(中国对应的是智能手机),所以信用卡在美国很常用,其地位类似今天中国的手机号。今天说老美还用信用卡太土,这属实没必要。至于马云的倒逼银行改革这种行为,在我看来这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伟大的是时代,不是个人或者公司。
关于战略游戏,我也玩了不少,能把战略游戏和马斯克后续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最适合的是“压榨”。在战略游戏里,不论是《魔兽争霸》、《星际争霸》或是《文明》系列,资源本身是没有用的,只有把资源转化成单位、科技才有用;可以参照魔兽争霸职业比赛,职业选手都是进场后读秒,几分几秒后能那多少资源,最多能造多少单位,在扩张期最理想的资源策略就是到点就用、不留存款,一个单位最大化利用的方式是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行动直到死亡。在《文明》系列里,金币也是最没用的资源,如果能用每回合的金币换取其他玩家一次性的贷款,则豪不犹豫的换,换了金币之后最好是马上购买建筑和单位,这样才是收益最大化;因为换了之后马上就能生效,如果是攒钱的话还要等很多回合。不论是压榨资源还是压榨人员,马斯克后来都干得很到位,干得缺乏人性,后续在他管理公司的时,能看到很多。我很难评价这种“压榨”的做法是否应该用在现实中,但是有机会,我也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