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西风开始吹进了京城,带来了些许料峭的寒意,却从来没有吹散过广源寺里缭绕的香烟。这里的住持法璍大师是一个奇怪的人,他从来不像其他和尚那样热衷于操办各种法事,任由达官显贵们出多高的价钱,他也从不为他们的任何物件作哪怕最简短的开光仪式。他只是讲经,只是说法,他还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发表过相当惊世骇俗的言论,说佛祖早就死了,他根本就没有能力保佑任何人,他只是在有生之年里播下了一颗佛法的种子,任由这棵神奇的种子在他身后百年、千年的岁月里不断地生根繁衍、开花结果。花儿、叶子,或者果子,也许有一天会落到你的头上,也许需要靠你自己去寻找,去采摘,你或许可以由此摆脱尘世的苦海,达到佛的世界--也许你达不到,无论你达到与否,佛都不会帮你。其实他早已经帮了你,也就是在两千年前种下了那颗种子,但他毕竟死了,死人听不到任何人的许愿,无论你多么虔诚。
面对善男信女们的困惑,法璍大师常常用同一句话来回答:“如果你想要一张纸,你会怎么作呢?会跪倒在蔡伦塑像的脚下烧香许愿吗?”
后来这句话成为了京城士大夫当中最流行的一句禅机,而且是唯一的一句每个人都能听懂的禅机。
于是,最自然不过的发展是,愚夫愚妇们很快地就抛弃了法璍大师,因为他们并不需要佛法,他们只需要一座圣殿可以倾诉,只需要一尊佛像可以倚靠,只需要一个可以让自己展现虔诚的场合,使自己相信付出了(无论是付出烧香、礼拜还是施舍的代价)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所以他们以为法璍大师是一个奇怪的和尚,虽然他对佛家经典如数家珍,虽然整个京城再没有一个修行者有他那样恢弘而和平的气度,虽然他从来都以最苛刻的标准遵守着那数不清的清规戒律,但他们始终不相信他。
每一个人、每一个世界都是一面筛子,只要给出足够的时间,就会得到精确的选择。法璍大师的佛门也是这样的一面筛子,漏过去的是千千百百的愚夫愚妇,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士大夫们。当然,这里边仍然有着一些贩夫走卒,甚至带刀的旗人武士,总之,这里能够吸引来的人,无论有没有深厚的学养,都有一些共通的特点:坚强的意志和强悍的理性。
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那拉氏的青年,从他那张带着几分文气的脸上,很少有人能看出他的蒙古血统,更难以相信他并不是一个读书的士子,而是一位大内侍卫。但今天的他一点都不像往常那样从容,眉宇之间掩饰不住一丝狂喜和淡淡的焦灼。
他一直在人群外边静静地守着,有时候烧上一炷香,他并不祈祷什么,只是在那氤氲的烟雾中放松着自己的神经,不自觉地就会陶醉在即将初为人父的喜悦里。好容易等到了可以和法璍大师单独谈话的时候,青年单刀直入,请法璍大师为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取一个名字。
“您不要笑!我知道很多人都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我相信,一个人的名字可以昭示这个人的一生。”青年说道。
法璍大师还是笑着:“他们说得对,你说的也对。”
“为什么?”青年现出一脸的困惑。
法璍大师轻轻地答道:“只要你信,事情就会成真。”
“这……”
“明珠,”法璍大师低声唤着青年的名字,“因为你信,所以你不会永远只是一名平平淡淡的大内侍卫,而终将成长为一颗耀目的明珠,到了那个时候,没有人可以直视你的光芒。因为你信,你的孩子也会用他的一生来成就他的名字。”
明珠一怔:“这么说,您已经想好了犬子的名字?”
法璍大师笑道:“《易经》里说:‘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明珠点头:“这是乾卦的内容。”
法璍大师问道:“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明珠再次点头道:“我是大内侍卫,但也读过一些经典的。这句话是在说君子之行。君子的一言一行都在成就着自己的德业,这些言行都是外显的,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感受到。”
“好,”法璍大师笑道,“‘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这个孩子,我想会是一个男孩,他的名字就叫‘成德’。”
这一年的腊月十二,公历1655年1月19日,明珠府上,外面虽然是刺骨的寒意,里边的人却满是喜悦和焦灼的汗水,小男孩终于顺利临盆了,取名成德。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这句话将会是这个孩子今后一生的写照吗?初为人父的明珠虽然满怀期待,心里却并不那么笃定。小男孩有了一个大名,他还要成长许多年才能明白这个名字背后的蕴含。他的父母自然不会呼他成德,而是呼唤他的小名:冬郎。腊月出生的,所以叫作冬郎。
二十多年以后,顾贞观有一次半开玩笑地说:容若之所以诗词写得那么好,完全是因为李商隐早在唐朝就为他作出过预言。
这是唐朝的一则典故,诗人韩偓从小是个神童,吟诗作文可以一挥即成。
韩偓的父亲和李商隐是故交,一次李商隐要离开京城,加入东川节度使的幕府,大家为他设宴送行,年仅十岁的韩偓即席赋诗,才华之高震惊四座。
后来,李商隐追忆起这件事来,仍对少年韩偓的佳句回味不已,便写了两首七绝寄给韩偓作为酬答,兼呈韩偓的父亲韩瞻(字畏之):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诗中大大地推崇着神童韩偓,尤其著名是第一首的最后两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就是“雏凤声清”这个成语的出处。
这两首诗有个很长的题目,叫作《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题中的“韩冬郎”就是韩偓,“冬郎”是韩偓的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