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瞎聊

有句著名的网络语言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本来是讽刺为富不仁的人的生活,是一句机巧的幽默语,但现在它似乎开始走向异化——慢慢人们真的开始严肃地相信了这句话并在错误场合中引用,从俏皮话转为了“真理”,正如维特根斯坦的意思,语言的可怕之处,其反噬性在潜移默化间蠕动并发挥作用。其实正相反,正由于贫穷的环境和时期,人们的想象力才愈加丰富,想想古人或近现代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然得知。造成这样的情况,不乏和语言学有很多联系。如果人类对于自己的发展有计划的话,那么结果必然和最原始的计划大相径庭,但我们也很难断定并真的实行——那么就不再做任何计划地过下去了。我一向不赞成非黑即白或两级的表现形式,我们在将错就错地活下去的同时应该做到比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式的发展。理性不会让我们升天堂,但也不至于下地狱。

下面要写的和上面没有关系了。

每天上着网,观看各种消息,了解世界各地的人和事,我就常常在想今天这个时代的高科技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到底是帮助我们过了走马观花的一生,还是真的会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有很多启发。我相信这两种人都会有的,也会有第三种、第四种。从前,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生活,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小的社群里,自然思维有些固话,知道的事情很少,每天要做的事情也很少,休闲的时间很多,每个人甚至每家之间都了如指掌。可是有一天(比如)互联网来了,一下子我们能知道多到从前无法想象的事情,所有人沉浸在激情和兴奋当中。可时间一长,有个人站出来问大家,我们真的了解通过屏幕里看到的那些东西(外部世界)吗。

比如旅游,我始终质疑它的意义,主要是它对我们人生的意义。通过网络(依然借互联网举例)我们知道一个从前远在天边的城市,也知道了那有什么好玩的和好吃的,买一张机票飞过去体验一番。这固然无可厚非,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只要有钱有闲,这是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利。可反身自问,我们真的能收获多少从旅行中得到的启发和进步。我倒觉得利用互联网可以多搜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书籍等信息,多读多看,很可能要比身临其境更充实一些。如果二者双全是更好的了。反之,如果高科技带来的都是过度的爽感、刺激感、享乐感,那可要小心了,一个只能制造泡沫并使人犹如躺在温床的装置,随时会变成反杀的利刃,已成刀俎上的鱼肉是毫无反击之力的。就反噬性来说,高科技和语言倒是有点相像之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