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类的知识,可以划分为明言知识(可以表达出来的知识)和缄默知识(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其中,缄默知识往往是一些重要的技巧、诀窍、know-how。思维能力属于典型的缄默知识,如何让学员提升思维能力,对老师是很大的挑战。
1,老师的第一要务是外化并解剖自己的思维过程,将那些“只可意会”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可模仿的显性思维模型。具体做法是,在解题分析或评估方案时,老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口述出来,让学员看到老师的思维逻辑。
2,另一种策略是提供思维框架和工具,授予学生具体的思考“脚手架”或“武器”,例如传授批判性思维方法,提供决策评估方法,提供本质思考方法。总之,老师要把抽象的“要多思考”的道理告诫,变为学员可执行、可训练的具体动作。
3,向学员提供精准反馈,构建高质量的认知回路。有效的反馈不是评判对错,而是作用于学生的思维过程,提供修正和提升的路径。思维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过程导向型反馈,做法是重点点评学员思考的路径和质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4,向学员提出催化性问题,用问题回应问题,刺激学员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如果这个变量突然改变,你的结论会如何变化?”,“是什么让你确信这个判断?”,将思维的压力和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促使他们自我修正和探索。
5,老师可以借鉴“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当前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提供精准支持。具体来说,包括:将复杂任务拆解为一系列可管理的小步骤;在学生卡壳时,给予恰到好处的提示或资源;随着学生能力增长,逐渐撤去支持或者加大难度,直到其能完全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因过度挫折而放弃,也避免因过度帮助而依赖,最终实现能力的内化与独立。
6,老师应为学生创设挑战性情境,在真实应用中锻造思维。思维能力的真正获得,必须由学员在应对复杂、不确定的挑战中实现。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即提出没有标准答案的、真实的、复杂的问题,迫使学生在信息不全、路径不明的情况下,综合运用知识,定义问题、搜寻信息、协作创造,完美模拟真实世界的思维挑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设定探索的方向和边界,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路径、甚至犯错,培养学员的探究精神、耐受模糊性和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
7,老师应在课堂上培育思维文化,营造安全且积极认知的场域,包括建立心理安全,明确告知学员并践行“所有深思熟虑的尝试都值得尊重”。老师自己也要勇于承认“我不知道”或“我之前想错了”。重点则在于,老师要示范思维美德,即,老师自身展现出好奇心、开放心态、审慎和谦逊(并非刻意),这会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老师,逐渐将这些思维态度内化为自己的品格。
8,总体来说,在思维能力教学中,老师的本质是一个认知系统的设计师、思维训练的教练和探索旅程的向导。其成功的终极标志,是学生最终不再需要老师,能够成为一个自主、持续、高效的终身思考者和学习者。